葉檀:解讀上調油價的利與弊

2月7日晚,國家發展改革委通知,從2月8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00元,測算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提高0.22元和0.26元。

樂觀主義者對上調油價有獨特解讀:能夠上調油價,說明即將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擴展到50以上證明中國經濟開始軟著陸,而CPI則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上調油價的當天,A股市場能源板塊上漲,提振了股市信心。

上調油價利弊沒有結論,在石油壟斷巨頭成本、收益難以釐清的情況下,不可能通過市場核算的方式得出明確結論。因此,只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有利於中國能源安全、有利於中國打破石油壟斷之結的定價模式,就是好模式。

中國的能源安全不等同於石油巨頭的收益,否則,屢屢成為中國最賺錢公司的石油巨頭,應該解決了大部分的中國的石油安全難題。現實是,國內戰略與商業石油的儲備量不夠,民間的儲油罐空置多年,形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我國有收益最穩定、最賺錢的石油公司,卻沒有石油定價權;從全球複雜的政治外交形勢看,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安全難以得到保障。低效的企業與能源定價權旁落,是製造大國的安全噩夢。

此次上調油價說明我國一季度的通脹率不高。高盛曾經估算,成品油在CPI中所佔的權重只有0.5%左右。因此,汽油價格上漲26%對CPI的淨影響為0.13%左右。而交通銀行研究團隊認為,「據測算,當國際油價從每桶90-100美元上升到120美元時,國內PPI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5-2個百分點,而如果國際油價突破每桶200美元,國內PPI同比在原有基礎上將會上行3-3.5個百分點,綜合預計,2012年全年PPI的同比漲幅將達到1.5%-2.5%」。從中國的CPI構成看,這一說法沒有錯,PPI也在可能接受的範圍之內。

上述只是短週期現象,從長週期來看,油價上升對製造大國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視。上世紀70年代,美國陷入長達8年的滯脹週期,根本原因是油價上升,企業難以應對成本上升與貨幣貶值的壓力,絕大部分處於虧損狀態。1973到1974年,油價上升200%,從1979年到1981年,油價上升100%。這個漫長的衰退週期以美元與黃金脫鉤、匯率浮動、里根新政、連續加息等嚴厲的綜合經濟措施,才宣告結束。

目前中東的地緣政治複雜性不在上世紀70年代之下,有可能形成中東石油危機。從次貸危機以來,雖然經濟緊縮、債務危機此起彼伏,油價卻在多數時間裏居高不下,目前仍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徘徊,這對於不掌握原油定價權的製造大國是巨大的威脅。

要在全球經濟的博弈中掌握主動,依靠的是大型油企的效率,創新的技術,節能的經濟運行體系,以及在虛擬經濟領域的能源定價權。任何時候,壟斷溢價都只會動搖而不是增加中國的能源安全砝碼。

本文留言

作者葉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