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統計稱中國超千萬女性嫁給同性戀丈夫(圖)

 2012-02-02 20: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6
    小字
 
近日,世界愛滋病日,男同性戀人群的高危性再次被提及。與此同時,一個由男同性戀者引發的隱形群體也逐漸被關注。這個群體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同妻」——男同性戀者的妻子。
 
然而絕大多數「同妻」在結婚戀愛時,並不知道自己的男友是同性戀者。「有多少人瞭解同妻?瞭解同妻的痛有多痛?」
 
幫「在婚同妻」解脫婚姻,防止未婚女子成為「同妻」,已成為「同妻」公益組織的兩大目標。
 
電影《斷背山》講述了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鄉村,兩個普通男青年相愛,後來分別與異性結婚生子的故事。而在現實生活中,《斷背山》背後的故事,男同性戀者妻子的現實之痛,卻少有人提及。
 
《斷背山》背後 「男同」妻子深陷現實之痛
 
2011年11月下旬,廣州天河北一棟高樓內,一場由國內首家同性戀草根公益組織「同性戀親友會」舉辦的「同妻」座談會正在進行。
 
不到30平方米的房間內擠了60多人,大多是「同志」及家長親友,入場的唯一要求是謝絕拍照。
 
演講者是3名特邀嘉賓:一名「離異同妻」,一名替孩子考慮仍「在婚內掙扎的同妻」,一名即將與熟悉的同性戀結婚的「准同妻」。
 
「離異同妻」李白說,大多數「同妻」都是被謊言帶進婚姻,只因丈夫要掩蓋同性戀的真相或為完成傳宗接代。每個「同妻」都有自己的故事,但走出迷茫需要很長時間,有了小孩更加困難。而兩位已婚並有孩子的「同志」則講述了自己處在與異性婚姻中的矛盾狀態。
 
「我們希望同妻們的故事,能讓更多的同志家長們聽到,不要再逼自己孩子去跟不愛的異性結婚,否則不但傷害了自己的孩子,也傷害了另一個無辜的人。」實際上,有關「同妻」的懇談會已不是第一次。
 
去年10月中旬,多達百人的同性戀親友參加了上海懇談會。來自天津的67歲「同妻」玉容說:「我們結婚40多年,是無性的夫妻。之前對這方面瞭解太少,只知道他不愛我,他愛同性。之前他一直不想離婚。今年我說他是同性戀後,他同意離婚了。」
 
由於不放心身患腦梗的母親,玉容42歲的女兒也陪她與會。「一個是媽媽,一個是爸爸,都是我愛的人,希望晚年彼此寬容,盡量過得平靜安穩。」
 
網路訴苦 為了家庭選擇「隱忍」
 
儘管懇談會承諾不錄音、錄像、拍照,只供內部交流,但更多的「同妻」為了保護私隱,更願意在網路中訴苦。
 
「我該怎麼辦啊?結婚近20年才知道他是同志。以前一直疑惑他對我為什麼不冷不熱,但又對這個家盡心盡力,現在終於有了答案……我知道我該離婚了!但是孩子該怎麼辦?」
 
2010年12月,重慶網友「冰雨鎖心」在微博上吐出了自己是「同妻」的心聲。但直到現在,她依然無法解脫精神痛苦。她覺得自己失去了自尊,但為了家庭,她隱忍著。
 
對於她為什麼不敢離婚的疑問,「冰雨鎖心」回答,「不是不敢說,是不能說。我不能不考慮未成年的孩子和他年邁的父母。只希望能跟他和平分手。」
 
年輕的同妻「隱世同期聲」的經歷或許更為典型。「我們認識兩年後,又正式交往一年多才結婚。在交往期間,總覺得沒有激情。我用女性溫柔的一面跟他交流,他卻更加反感。我那一陣心情非常糟,朋友還以為我得了產後抑鬱症」。
 
「作為一名同妻,我還是勸你在還沒有孩子時快點離開,不要以為愛就可以不顧一切,選擇了他痛苦就會一直跟著你。」
 
來自「同妻家園」的數據顯示,在該網站註冊和訴苦的「同妻」已超過千人。她們來自天南海北,20~60多歲不等,職業、教育背景和經歷各不相同,除了同一的「同妻」標籤,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個案。
 
千萬「同妻」 面臨被傳染愛滋病風險
 
2005年,央視記者柴靜做了一期《以生命名義》的電視節目並播出,這是在國內主流媒體上首次深入地探討有關「同性戀」和「同妻」群體的話題。該片受到很多同性戀者認同。一名來自大連的「同妻」在節目中出鏡,該片的解說詞說,「由於傳統社會的認知障礙,中國的男同性戀中有90%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選擇了婚姻,而他們的配偶大多數對此一無所知。」
 
根據相關公益組織的估計,國內約有3000~5000萬的同性戀傾向者,由此產生的「同妻」和「同夫」(女同性戀者的丈夫),數量亦相當多。其中,國內的「同妻」人數不少於1000萬,國內研究同性戀問題的專家張北川估計在1600萬左右。他們面臨著被傳染愛滋病的風險。
 
除了面臨被傳染愛滋病的風險和生理上的「不性福」,更多「同妻」的精神糾結來自不能擺脫戀人是「同性戀」的心理陰影。
 
「在一輩子最好的時候,我卻嫁給了一個同性戀。」《以生命的名義》片中的大連「同妻」小雯說。來自北京「同妻」「相忘江湖」說,「當初,帶著對那個男人的愛和希望恩愛一生的期待,嫁給了那個男人。婚後卻發現那個曾經信誓旦旦要給自己幸福的男人,竟然是同性戀。」
 
和許多被男友隱瞞性取向的女性不同,即將成為「同妻」的上海網友「舒舒晴」,更多的困惑來自未來。「我是在知情的情況下即將步入同妻行列,一半是因為愛他,一半因為家庭和周遭的壓力。」
 
「同妻」與「同志」 既是對立面又是同一面
 
隨著「同妻」群體發聲,有關控訴「同志」騙婚、騙生孩子的帖子也日益增多。就在幾天前,公益組織「同妻在行動」與一名「同志」開展了網路口水戰。在一些同志眼中,部分「同妻」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礙於剩女壓力和父母之命嫁人,也存在功利性,並不都是上當受騙。
 
據介紹,同性戀進入異性婚姻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壓力,為了孝順父母和傳宗接代,所以在「出櫃」(同性戀者公開表明自己的性傾向)與「結婚」的選擇中,更易傾向於在不「出櫃」前提下,與異性結婚生子。
 
在網路上,社會工作者、「前同妻」組成了「同妻家園」、「同妻在行動」等公益組織,一方面他們為「同妻」提供心理諮詢和法律幫助,另一方面就是防止同性戀者騙婚,「告訴你周圍的未婚女性,不要成為同妻。」
 
在「同妻組織」看來,儘管網路活躍,但更多的「同妻」依然隱藏在黑暗的角落。在婚內的「同妻」糾結於婚姻的痛苦和無助,離婚的「同妻」已不願提及往事,因此不斷會有年輕的女孩成為「同妻」群體的一員。
 
但對於「同志」與「同妻」的關係,一名長期服務的公益志願者更願如此描述:他們既是彼此的對立面,又是不得不面對社會的同一面。
 
北京女孩小江28歲,是一名「離異同妻」。小江在給「同性戀親友會」理事長吳幼堅的信中寫到,「作為過來人,我深知無愛的婚姻帶給一個女孩和整個家庭的痛苦。解決同妻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在婚姻內的同妻提供心理援助和法律援助等,幫助同妻尋求解脫;另一方面是加強對未婚同志的提醒和警示,實現‘同妻到我為止’這個目標。 」
 
(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一名廣東「在婚同妻」的親身體驗
 
24歲的網友「迷茫的可可」來自廣東珠三角,今年11月中旬她在微博上公布自己的故事,引發公益組織和網友關注。
 
逛街看戲不牽手
 
廣州日報:你們怎麼認識的?結婚很匆忙嗎?
 
@迷茫的可可 :2003年,我和老公認識,那時他22歲。我當時發簡訊表白,但他沒回。
 
我去了另一家公司工作,4年多沒聯繫,2008年我生日他突然快遞禮物到我公司還表白。直到2009年,我們才確立情侶關係。2010年底,因為有了孩子才辦酒。去年1月登記結婚。
 
廣州日報:拍拖時沒發現有異常嗎?
 
@迷茫的可可:他上街、看電影都沒有拉過我的手。當時分隔兩地,每週末我才去他家,我倆睡在一張床上大半年,什麼都沒發生過。
 
後來有次他喝了酒,我們發生了性關係,但就是這次我懷上了小孩。此後我們再沒發生關係。
 
妻子坐月子丈夫不陪護
 
廣州日報:你怎麼發現老公是同性戀?
 
@迷茫的可可:去年8月,我在他U盤裡發現了很多「男同」做愛的視頻,還有他和一個男人去廣西旅遊的照片。我在他錢包裡發現一張租房合約,房子就在我家對面的小區。這一年,他常說要加班應酬晚回家,還藉口懷孕不跟我同房。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聊天記錄,竟是聊在一起做了多少次愛。
 
廣州日報:是否覺得生活作弄人,很多「同妻」的丈夫看似完美,而且孝順又顧家?
 
@迷茫的可可:我懷孕時,他從來都背對著我睡。他從來都沒有摸過一次肚子,胎教也沒去,坐月子也沒陪護過。我要求他抱我一次,他都說肉麻。
 
廣州日報:丈夫有對你肢體暴力嗎?
 
@迷茫的可可:他看上去斯文,我也想不到他居然會打我,不過不算嚴重,沒有傷痕,事後他很後悔。更多的是冷暴力,他在家就沉默。每晚都半夜回家或者每月有幾天不回家。社交應酬不向我介紹他同事朋友,拉手、親昵更沒有。
 
丈夫不願對家人實情相告
 
廣州日報:你們雙方家裡人是什麼態度?
 
@迷茫的可可:我家人知道後勸我離婚,我有一段通話的錄音,婆婆還破口大罵我傷害他兒子。
 
他不肯在我婆婆面前承認,只說自己有疝氣,過夫妻生活就會腫痛,還怪我讓他難堪。
 
廣州日報:是否要離婚,這其中什麼讓你糾結?
 
@迷茫的可可:兒子才剛六個月,我捨不得。繼續過還是離婚?從8月到現在,我糾結了很久。但我還喜歡他。我婆婆已對我懷恨在心。
 
廣州日報:現在你的情況如何?
 
@迷茫的可可:我已住到公司宿舍。聽說我老公搬去跟那個男人住。兒子在婆婆家裡,他們不准我領兒子出去。旁人都勸我放棄爭回兒子,快點離婚,因為我還年輕,而我的經濟情況也不好,打官司也不一定爭得到。我不知怎麼辦?只要有希望,我就不想放棄兒子。
 
(有刪節)
来源:廣州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