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到食品銀行「存」麵包(圖)

是接濟窮人的慈善機構 因金融危機而屢屢告急

加拿大的銀行體繫在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中並沒有遭遇致命衝擊,但有一個特殊「銀行」卻屢屢告急,這就是「食品銀行」。「食品銀行」並不是投資食品的金融機構,而是一種遍佈加拿大全國的福利機構,他們從各個渠道蒐集食物,存入「食品銀行倉庫」,然後免費提供給需要幫助的人。

超市裡設有食品銀行角

走進加拿大的超市,人們都會在入口處看見一輛輛裝滿食物的手推車,上面的食物標價很低,你可千萬別以為這是打折貨,這是超市提供的「儲蓄品」,市民可以按標價認購,然後這個被「購買」的食品就會送進「食品銀行超市」,標價和市場價差額是超市的捐助;有些超市則專門設有「食品銀行之角」,市民可以直接去買了食物送過去。

「食品銀行」最初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拿大的一些大城市,如多倫多、溫哥華等,據說最初是受美國慈善團體的影響自發成立的。每逢復活節、聖誕節等重大節日前,「食品銀行」的工作人員會在社區中心、教堂、圖書館、消防站、公寓樓前舉辦大型活動「吸收儲備」;此外,「食品銀行」的義工們還會在每天晚上麵包房、雜貨鋪打烊前蒐集當天銷售剩餘的食品。食品廠的捐助以及其他商家的捐錢、捐物也是食品銀行的重要來源,其中的捐款會由義工們用來代購食物。

「食品銀行地圖」經常可見

需要食品銀行幫助的受助人需到「銀行」登記,填寫個人和家庭的住址、收入狀況、支出狀況等材料,建立「賬戶」,然後領取「定量」。建立「賬戶」後再次支取只需出示個人身份證件,但每隔半年或一年,「銀行」會要求重新詳細登記。

除了領取食物,食品銀行還提供餐飲。一些食品銀行規定週三為食品發放日,在這一天會提供熱食,地點則在教堂、福利機構等合適的場所,到了感恩節等重大節日,還會提供特別的節日大餐。

大溫哥華的資料顯示,食品銀行的受助者1/3為18歲以下青少年,40%是低收入家庭或弱勢群體。多倫多「食品銀行」的資料則表明,53%的受助者是本地人,47%是移民。加拿大人認為困難時接受社會援助可以保證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在將來寬裕後,還可以捐助社會幫助別人。

有些人可能會問這些「銀行」怎麼找?在加拿大很多地方如教堂、社區中心、福利機構甚至圖書館都能看到「食品銀行地圖」,上面詳細標注了各發放點的地址、聯繫方式和開放時間。

白領也來食品銀行領救濟

加拿大的「食品銀行」管理嚴格,食物來源充沛,影響超過了發源地美國,據說歐洲13個國家和日本的「食品銀行」,都是模仿加拿大設立的。那麼,這樣的一個機構為什麼會「告急」呢?

原來金融危機導致大量失業者出現。食品銀行出現了不少前來領取救濟的失業白領。與此同時,近來各超市的主副食品價格都有明顯上漲,這些都成為食品銀行告急的原因。好在加拿大人樂善好施的傳統深入人心,每逢呼籲,都會掀起一股踴躍的「儲蓄」熱潮,許多人還特意抱著自家做的整盆食品,到「銀行」的熱餐供應點「加菜」,不少本身手頭拮据的市民則主動跑去幫廚,為「食品銀行」添磚加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