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在為誰辯護?

基金在新股發行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現在似乎已經演變成了一場說不清道不白的「羅生門」。

早些時間,上交所的總經理和深交所的總經理不約而同地抨擊公募基金在推高新股發行價格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晚些時候更有華寶興業公開聲明退出新股認購,但是令人莫名的是證監會卻在最近的報導中聲稱並沒有發現基金在新股認購過程中報價異常,這差不多就是為公募基金此前遭遇的不公抨擊「平反」,報導一出,輿論嘩然,證監會和交易所公開唱對臺戲,在中國股市還是聞所未聞的新聞。

這起「羅生門」讓人無法不和十多年前「基金黑幕」的報導產生聯想。當時有人根據交易所的數據以及公募基金的操作手法,形成了一份學術性調研報告,指控基金存在著倒倉對敲等不法行為,相關案例的當事證人正是現在基金部的負責人,因為參與指控還受到打擊迫害,報導出來以後居然遭到十家基金公司的聯合討伐,誰在幕後組織不言而喻,而這種聯合聲明的本身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給上上下下留下笑柄。現在同樣的故事再次發生,讓人感慨這十年對中國證券市場究竟意味著什麼,僅僅是指數上漲幅度為零嗎?恐怕不是,而指數上漲幅度為零的反常背後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性,一種對市場刻意歪曲的必然性。

什麼是市場化?

是近一個億的賬戶每天交易過程中形成的價格相對應的市盈率是市場化,還是二十個以上的機構投資者關在小黑屋猜手指形成的價格是市場化,換句話講,二級市場代表市場還是一級市場代表市場?

新股發行「三高」有目共睹,「高溢價」、「高市盈率」、「超高募集資金」已然成為市場的「毒瘤」,但是最大的悲劇,這是以所謂市場化為藉口的「創新」之舉,資本市場的功能之一是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如此嚴重的超募本身就是對發審制度的一種嘲諷,更是對社會有限資源的巨大浪費,禍「國」殃「民」一點不為過,不但坑股民同樣坑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坑市場本身,現在創業板的泡沫依然十分巨大就是這種市場化的產物,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泡沫總歸要破滅,而創業板泡沫的破滅對弱勢的大盤必然產生雪上加霜的效果,這就是報應。

根據相關人士的說法,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後,2006年6月—2009年7月,按新股首日上市的收盤價計算,中小板收盤價市盈率平均約為70倍,主板收盤價市盈率平均約為57倍;2009年7月後,不再對價格進行窗口指導至今,中小板新上市公司同樣口徑計算的市盈率約為71倍,主板約為51倍,這就是說,無論發行定價高低,二級市場近六年一直在為新股支付大致相同水平的高價格,二級市場的新股成本長期處於高位。這樣的說法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是實際上是偷換了概念,此前的高定價是由二級市場產生的,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肉爛在鍋裡,願賭服輸,但是此後的高定價是由一級市場產生的,巨大的超募資金被當做廢水一樣從市場抽走,便宜的是原始股東,也就是所謂的「造富神話」,2011年282只新股上市,三分之二破發行價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這種不正常之所以在有些人眼中變成一種正常的解讀,是因為錯誤地把此前的不正常當做一種正常的選擇,從而為這種不正常提供了一種合理合法的「轉正」,這就是新股發行偽市場化的本質。不認識到這一點,即便看到了新股熱的現象,也提不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甚至極有可能挂羊頭賣狗肉,在所謂的改進方案中又摻入為原始股東變現的「私貨」,比如所謂的存量配售就是如此,推動實際控制人之外的股份上市首日可流通這種措施,怎麼聽怎麼像在為所謂的創業板擺脫變現的約束週期而製造輿論,有這樣的創新,2011年辭職的幾百位高管又何必曲線救國呢?這會降低新股定價嗎?在水皮看來,只會增加原始股東推高定價的作案動力,而不是相反。

溫家寶在全國金融會議的講話中要求提振股市信心,特別提及加強監管,促進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協調健康發展,連總理都看明白的問題,管理層就至於糊塗成這樣?是為公募基金辯護呢,還是為自己在辯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水皮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