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夜郎神秘的竹文化(圖)


夜郎文化的主要源頭貴州中水遺址

兩千多年來,古夜郎的歷史面貌,始終是一個未曾解開的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一個神話的國度。「夜郎自大」貽笑百代,引起世人對夜郎產生濃厚的興趣……

但不管怎樣,夜郎國在秦漢時期的西南夷數十個社會實體中最大之一。

時至今日,在中國西南掀起一股夜郎研究熱,由於考古出土的歷史文物不多,夜郎的歷史真面目尚未徹底弄清,加上各地眾多的文化遺存和傳說,使人們對其夜郎文化更充滿懸念。

夜郎文化包括採集、漁獵、農耕三大文化。而夜郎竹文化則是漁獵文化中的一個分支。

竹圖騰崇拜發源於江邊,是當地人的宗教文化,它伴隨夜郎國的誕生而上升為國家機器的政治象徵。

竹文化與神話

《華陽國誌·南中志》曰:「有竹王者興於遯水,有一女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問,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於野,成竹林,今竹王三郎神是也。」這條史料是夜郎國竹圖騰崇拜的記載。它至少說明幾個問題:

第一,「遯水」即牂牁江,亦即今之南北盤江。

第二,其母「浣子水濱」,應是習慣居住在江邊水旁而不是其它地區的部落成員,這個部落信仰竹圖騰。

第三,「大竹」中「聞有兒聲」。說明這一部落崇拜的是江邊生長茂盛的大楠竹(即當地布依族習慣稱之為「龍竹」者),而不是其它竹類。這種江邊生長的大楠竹,必須具備充足的水分和溫熱氣候的生態需要,在其它高山寒冷處是不能成活的。

第四,在這個部落中的大型宗教儀式中應有大楠竹而不是其它作為神聖的崇拜之物。同時,這個部落及其後裔應繼承對大竹崇拜的相應宗教禮儀。這是我們探尋貴州民族中的夜郎文化應當注意的很需要之點。

從史書考證,竹王出世正好在戰國——秦漢的一百餘年的兵荒馬亂年代(公元前256—138年),渴求寧靜生活的人們把希望寄託在「從竹筒裡誕生竹王」的美麗神話上。竹王既然投胎於竹,夜郎民族就理所當然地產生了對竹的崇拜。竹王被夜郎民族奉為神,其出世的神話,既是夜郎竹文化產生的歷史依據,又為夜郎竹文化賦予了神化的色彩。

祭竹與葬竹

在夜郎民族代代相承的竹文化中,竹作為竹王的衣胞,其自然就依附有神的魅力。夜郎民族從而也就自然而然地認為竹對人具有庇佑作用,把對人間太平和美好生活的寄託,變為對竹的信奉與崇尚,夜郎竹文化也因此在夜郎民族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他們的民風民俗血脈相連,代代相襲。

以竹庇佑生命與健康在古夜郎縣——湖南新晃,侗家人千百年來的生育,婚嫁以竹庇佑、辟邪。男孩出生,公婆、父母為了其不生病和長命富貴,在男孩洗三朝的日子裡,於屋邊選一塊好地,栽上一根金竹,父母對金竹(陪竹)的護理格外小心,讓竹陪伴男孩快快成長。要是出生雙胞胎的男孩,如其中一個不幸死了,那就非得載一根金竹陪伴活著的男孩不可。

新晃侗區,家家屋檐下隨處可見掛著竹篩、竹簸,其用意就是為了驅邪。新娘子出嫁坐的花轎掛著竹篩、新娘子進門要從竹篩上走過;牛羊生崽的胞衣要用竹箕掛在樹叉上……

新晃侗民對竹的崇拜和信奉為何如此精誠所至、沿襲不斷,這與竹王非血氣所生的神化密切相關,竹王是神,撫育神出生的竹有著撫育神的非凡的能力,竹可以驅走一切邪魔,庇佑人們健康、長壽。此所謂夜郎竹文化中的陪竹、隔竹是也。

祭竹、葬竹也與夜郎竹王生世有關。侗鄉哪家若有小孩體弱多病,父母就到竹林中選擇一根長勢粗壯的大竹子,擇吉日祭拜,在竹根上燒香燒紙,擺上酒肉粑粑等供品、挂紅布、報孩兒的生辰八字,此竹從此成為該小孩的寄父寄母(公竹為「寄父」、母竹為「寄母」)。竹神自然會保護小孩逢凶化吉,祛病成人。

喪葬遇此,為不讓靈柩久停家中,就用四塊竹塊放入墓穴的四角或用兩根竹篾放入穴底,把棺材放在所墊竹之上然後安葬死者,待到時辰,將竹抽出,適時超度亡靈入冥。

葬竹中還有另一種做法,凡人死了,死者的親兒子每人必備一根竹棍,稱為孝棍,也叫哭喪棒,祭祀死者或出喪時,孝子要一直拿著竹孝棍,死者下葬後,竹孝棍擺放在墓前,以示其子孫陪伴亡靈。

時下還有的侗民在葬竹中檀變為以竹為骨架,用紙裱繪製作的各類時髦的家用電器模型(如電視機、電冰箱等)為死者祭奠和燒化。侗族沿襲到今的葬竹習俗與夜郎王生於竹有著密切聯繫,表示夜郎國度的侗族和竹相生相息,對竹有著深深的崇尚。

神秘的竹文化絕活

新晃侗鄉還有代代相傳的接竹、吞竹竹技絕活,使人看了對其感到高深莫測,更加表現出夜郎竹文化的神秘性。

原方家屯鄉坳背樂村村民吳周周(後遷貴州省萬山特區高樓坪鎮新壯村居),以碗盛水,柴刀磨快,在燒香紙、唸咒語畢,把長在竹林中碗口粗細的大竹斜刀剁下,口吸碗中水,往竹刀口處連噴三次,將斷竹接上,竹被刀劈開處馬上接得天衣無縫,竹勿綁、不倒、不枯,生長繼續。

「吞竹」也是大飽眼福的竹文化表演。絕活表演者在吞竹前也要盛水、燒香紙、唸咒語,把一根竹筷砍成三至五節放入水碗中,再張口把碗中的水與竹一口吞如肚內,你別擔心,竹下肚後對他無任何影響,他已與竹「血脈相通」了。

夜郎文化源於牂牁文化

《管子·小匡》曰:「(齊恆公)九全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庚、雕題、黑齒、荊夷之國。」「注曰皆南夷國號。」說明春秋時期已有牂牁,且它是南方一個較大的古國,其名號才能與吳、越等春秋大國並立。

春秋之後,牂牁國衰,其國中夜郎部落興起,至郡國並存之時,仍是以牂牁而不以夜郎作為郡名。

對此,著名的清代布依族史學家莫與儔在《南齊以上地理考》中有詳實考證:「(牂牁)其國當自巴以西南並夜郎及以南之地,幾與南越接,故《史記》、《漢書》並云:‘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里。’此言接南越之處。又云:「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此言當後夜郎境中如此廣遠,皆得牂牁之名,其國之大可知。後雖此國漸微,他小國各雄長,而故名尚存。故置郡時,以最大之夜郎而不以名郡,亦以牂牁又古最大之國耳。」

《貞定遺集·牂牁考》又曰:「春秋以後,此國遂微,而西嘔、夜郎、滇爭相雄長,故《史記》、《漢書》言西南諸君長以什數,皆不及牂牁,蓋降為夜郎旁小邑中,惟江水於舊國名,獨無改稱耳。逮約軒夜郎,又誅且蘭,平南夷以立郡,而不取最大之夜郎為名,豈不以牂牁為最古且大之國欽。」

《異物誌》又曰:「(牂牁國)處牂牁江上,因以江名國。」「俗人謂之越王牂牁。」

江即今珠江上游的紅水河、南北盤江,地跨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洲、安順地區和六盤水市。說明當時因是越人分布地,統治者稱「越王」,所以冠之以「越王牂牁」。這就是夜郎國前身的社會文化背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