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華人發展史超150年 人數已超百萬

(德新社利馬11月29日電)友好、勤奮、臉上總是帶著微笑:這就是典型的「角落裡的中國人」。

但這裡所談論的中國人正在幫助秘魯商店裡的顧客。秘魯有一個非常龐大、悠久的華人社區,它已有150多年的發展歷史,如今有超過100萬人,他們在當地更多被稱為「tusn」。

在秘華協會負責文化事務的路易斯·熊(音)說:「1999年我們慶祝華人移民秘魯150週年……我們從底層上來,在每個專業領域以及文化和經濟方面都出類拔萃。」他也是一位醫生,同時開著兩家生意興隆的餐館。

他還說:「秘魯20%的醫生是中國姓。沒有任何一個學生沒有華裔同學」。第一批華人移民在1849年至1874年間抵達這個南美國家,代替非洲人從事沿海農場的勞動。取消奴隸制後非洲人不再幹這些工作。華人成為新的廉價勞動力。

這些華人移民積極從事農業、鐵路建設以及收集海鳥糞。海鳥糞當時作為珍貴的天然肥料出口,但許多人在這項工作中喪生。中國和秘魯在19世紀70年代簽署了通商條約。這一條約改善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環境,為20世紀初第二批移民潮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正是那時,路易斯-熊的祖父母從中國廣東來到秘魯北部一個莊園工作。雖然他們不會讀寫中文或西班牙語,但他們擁有商業才能,數年後,他們搬到了利馬北部並在那兒開了家店。

路易斯·熊也是一個勤奮的人,連週日都不休息。他只有在中國農曆新年時才會停止工作,與家人吃團圓飯。他說:「我們有兩根支柱:數千年的中華文化以及秘魯文化。這是一個永不停止的融合過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