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老北京城鮮魚口(圖)


圖片來源: 網路

「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這是咱老北京流傳的一副四九城老地名的對聯兒。其中說到的鮮魚口位於前門大街東側,東起長巷頭條與西興隆街相接處,西至前門大街,與大柵欄兒隔街相望。鮮魚口街形成於明代,據《日下舊聞考》載,鮮魚口是隨著古高粱河舊道及漕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有河就有魚,漁民打到魚後常到梯子橋的西側售賣,逐漸形成集市,元代時這兒就有魚市,明代時人稱鮮魚巷。至清代宣統年間這條水道乾涸,河道兩旁逐漸築起民房與商鋪,並將鮮魚巷改稱為鮮魚口。鮮魚口這條老街已有570多年的歷史,民間素有「先有鮮魚口,後有大柵欄兒」之說。鮮魚口、大柵欄兒同樣匯聚著著名的老字號商鋪、餐飲、茶樓、戲院等,是具有典型老北京市井商業風貌的著名區域。

鮮魚口因曾有售魚的集市而享名。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魚」的神話和傳說。「線市衰弱鮮魚興,老者救魚回龍宮。水族何有團圓日,金銀到手魚放生。」這首民間流傳的四句詩說的是鮮魚口的來歷,相傳鮮魚口原地區最早以買賣各種色線及針頭線腦而名為「線市口」,後來才出現眾多賣鮮魚的。有擔挑兒的、有推著獨輪車的,小販從每天早晨起就在這兒高聲吆喝「賣鮮魚喲,賣活鯉魚喲」。有一天早晨有個年過花甲的白鬍子老頭從這裡買了一尾活鯉魚,回家後他將鯉魚放入水缸裡端詳著,瞧這條鯉魚全身通紅透亮,非常好看,他想養著不忍食用。誰知第二天缸裡的魚不見了,卻變成了半缸的金銀元寶。老人喜出望外,為了感恩答謝這金鯉魚,從此他每天都用金銀來河邊買活鯉魚,買完了便將活魚倒入河水中。河裡的魚越來越多,買賣魚的百姓也越來越多,天長日久,這線市口就改叫「鮮魚口」啦。

筆者還聽過鮮魚口的另一傳說。從前鮮魚口街有個火神,供奉火神爺。這廟沒人修繕,香客稀少。火神爺眼見鮮魚口魚販子生意紅火,他生氣地想,沒有我保佑你們,這兒的邪火早燒起來了,你們也不拿錢給我修廟、塑金身……他轉念一想,我也去街上擺攤賺錢吧。他把香客敬獻的幾個火燒和幾條魚提拿在手中,搖身一變,變成個紅臉老漢,大聲吆喝:「鮮魚,大火燒喲。」聽到吆喝,不少路人走過來,見是幾個乾巴巴的火燒和幾尾臭魚,誰也不想買。老頭一連吆喝了好幾天,依然賣不出魚,生氣地收了攤,回到破廟裡。老漢長嘆一聲,忽然「呼」的一聲,一股神火從他口中噴出,燒了三天三夜,把整個鮮魚口街的房屋都燒燬啦。後來眾人回到鮮魚口街,只見那火神廟獨獨完好無損。人們走進火神廟,見那供桌上擺著那幾個大火燒和幾條發臭的鮮魚,見那供桌後端坐著個大紅臉的神像,那正是大家見過的擺攤賣大火燒鮮魚的紅臉老漢。大家突然想起來,那擺攤的老人是火神爺下凡呀,他一再告訴我們:「大火燒……鮮魚」,我們怎麼沒聽出來呢。

於是眾人急忙向火神爺磕頭一再叩拜,並集資募捐重修了火神廟,給火神爺重塑金身。自那以後定期開廟,香火鼎盛,火神爺保佑著鮮魚口一方平安,鮮魚口裡的商鋪、飯館兒的生意興隆,茶園、戲園子裡也極熱鬧,從此鮮魚口這條老街太平無事地延續了幾百年……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