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出來。這樣的生活現代人早已經熟悉了。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北京城,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新鮮事兒。
京師自來水公司首任總理周學熙(1866年-1947年)
初衷竟是為了皇宮消防
清朝末期,洋鬼子的槍炮打開了天朝的大門,也讓很多「洋玩藝兒」源源不斷地輸入到國內。
自來水也是「舶來品」。早在1879年,港口城市大連就修建了自來水管道。隨後,一些受西洋之風影響較深的沿海沿江城市,如上海、青島、天津、廣州、武昌、汕頭等,也相繼興建了自來水設施。
皇城就是皇城。天子腳下隨便動土是不行的。但是世界上總是有聰明人能找到最合適的理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後,京城連著發生了幾起火災,由於運水扑救不及,造成了比較大的損失。當年4月18日,幾位大臣就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說,要是大火著在皇宮裡,還沒有足夠的水扑救,那可怎麼得了。因此,建議在京城興建自來水。
也許是真不明白,也許是裝糊塗。總之,不到十天的工夫,慈禧就順水推舟下旨允諾了此事。
農工商部的大臣接到了聖旨,立刻再次上奏折,請示籌辦的「大概辦法」,建議成立「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性質為「官督民辦」,並建議任命周學熙為公司總理(相當於今天的董事長)。
太后皇上對此皆無不可,於是,當年42歲的周學熙就從天津趕赴北京上任了。
首任總理是實務熟練的新派人物
這位周學熙,祖籍安徽建德縣,1866年出生於當地一戶官宦家庭。其父周馥當年為李鴻章的幕僚並深受倚重,1900年被清廷擢升為封疆大臣——署理直隸總督。
周學熙受其父影響頗深,8歲時隨父宦居天津,約三十年間參與執行北洋大臣治區的「新政」,諸如興辦海軍、設立天津機器局、籌辦開平煤礦等等,歷任通水道、天津道、長蘆鹽運使,後擢升直隸按察史。
周學熙遊走於官宦、實業二途,處處如魚得水,是當時人稱「南張北周」(南張指南方張謇的大生企業集團)的北方實業家代表。42歲正是干實事兒的年紀,接到聖旨,周學熙立刻奉旨進京,著手籌辦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隨同其入京的還有他的同鄉、親戚和老搭檔孫多森。
招股集資辦法很「現代」
公司開張了,但資金從哪兒來?周學熙不愧是新派人物,他採用了很現代的做法,就是招商集股。
當然,既然是「官督民辦」,官府也不能甩手不管。經商定,先從天津官銀號撥出股本銀50萬兩,官利長年8厘,作為興辦自來水公司的專款,並每年從該號撥銀15萬兩作保息,以保障公司信譽。
官府出錢做了個引子,剩下的大頭就要靠民間徵集。京師自來水招股章程規定,專集華股、不附洋股。凡本國人民,無論官、紳、庶均可入股,一律享受股東權利。其有華影射洋股者,一經發現,立將該股登出。股款分三期交納,第一期交洋四元,第二、三期各交洋三元。而凡在第一期內將三期股款一次交足者,每十股准加紅股一股。
在自來水章程中對股東中產生的公司董事權利有明文規定:「其董事、查賬員、經理員俟股份招齊後,由股東開會,公司選舉。董事二年一任,查賬員一年一任,任滿仍可續舉。」所謂查賬員,也就是現今公司中監事的角色,公司的財務情況統由查賬員監督並負責。
為了保證大股東在公司事務上有更多的發言權,章程中還做了特別規定:持股一百股以上的股東有發言權;五百股以上股東有決議權,享有選舉董事、查賬員、經理員的權力;持有一千股以上的股東,才有董事、查賬員、經理員的被選舉資格。公司設有董事七人,公司總理、協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董事左右。公司運作的規範性令人為之驚嘆。
招商集股發行股票,在當時的京城算得上頭等新聞,曾轟動一時,成為百姓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這項工作進行得也很順利,公司300萬股資很快招齊,後經詳細核算,270萬元即夠支出,為維護商利減少官息,周學熙還將多招股本30萬元退回官銀號。
京師自來水公司股票
水源地確定在孫河
籌辦公司的同時,尋找水源地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曾幾何時,北京的主要水源涵養區和供給地都在永定河的幾條故道上。著名的湖泊園林昆明湖、圓明園,沼澤濕地海淀、清河,乃至玉淵潭、蓮花池、積水潭、北海、龍潭湖、高梁河等水域,要麼是永定河流過後的積存,要麼是永定河沖積扇的地下水溢出,就像永定河分出的枝杈或毛細血管,向北京大地輸送著豐沛的水源。然而,自清代永定河筑堤後,滔滔河水只能逕直向下游流去,使得這些古河道上的沼澤、湖泊、泉流縮小乃至消失,地下水位急劇下降。
正是永定河水系這個歷史性的變故,給北京城的水源供給帶來了重大影響,迫使北京只能轉向東北求之於以潮白河水系為主的水源。
周學熙「幾經履勘審慎,始克測定孫河三水異常甘美,且源泉不竭,最為適用」。於是,京東北20公里外(當時大興縣境內,現為北京順義區與朝陽區交界處)的孫河(今溫榆河)被確定為京師自來水水源。孫河水來源於北山沙河和西山的清河,二河交匯於昌平區境內清河營,然後流向北京東南,入通州北運河。自清河營至北運河一段,即為孫河。由於該河從地勢高處的西北向地勢低處的東南滾滾而來,雖夏季時有山洪暴發,夾帶大量泥沙,但在春、秋、冬季水質清潔,頗宜飲用,且距東直門僅二十多公里。
當時在孫河上游筑有亂石壩一道,冬季水量不足時,可起到調節水位的作用。孫河兩岸多為麥田,又少菜園,水源很少受到污染。惟一不足之處,是北京城東地勢較市內低,根據實際水源勘察,周學熙親自謀劃建廠和鋪設管線的測查與預算,決定在孫河與東直門修建兩座水廠。
東直門自來水廠(圖片由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提供)
供水設備器材採購自德國
有了資金、確定了水源地,接下來就要鋪設管道興建水廠,而在當時封閉落後的中國,供水設備、器材統統只能採購自德國。
在球墨鑄鐵管沒有問世之前,自來水行業大都使用鋼管、鍍鋅管和鑄鐵管。在北京自來水博物館裡,至今展示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師自來水公司使用過的由德國生產的鑄鐵管。據專家分析,這根管子柔韌性等尚屬良好。
光緒三十四年九月(1908年10月),從天津運到北京前門火車站25車皮自來水管,由於腳夫在站臺野蠻卸貨,將水管「上面油漆碰壞」,「管子碰彎」。此時,正值京師自來水公司坐辦馬許途經該地,見狀十分心疼,他一邊進行制止,一邊向腳夫們講明這些自來水管的價錢昂貴,「每根自數十兩至數百兩」白銀,又是全部進口,倘若碰傷,在國內無處購賠。同時,他採取了一些措施增加了對自來水員工的監管,並在管子外捆綁上麻繩等加以保護,以防再次出現閃失。
盛傳管道鋪設「破壞風水」
讓人意想不到,在自來水管線鋪設時也遇到了很多麻煩。
當時不少人認為自來水刨溝裝管子會壞了主人家風水,給他們帶來不祥或災難,所以京城一些權勢人家在自來水管途經自己家時橫加干涉。
例如,當供水管道安裝到清攝政王府(今宋慶齡故居)北後牆時,王府家人傾巢出動,千方百計找出種種理由不允許自來水管從此通過。面對豪門,自來水工人們束手無策,只好罷手停工,將情況稟報上司。負責該工程的司事聞訊手捧聖旨當即趕往工地,當場宣讀聖旨,大意是工程系奉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經之地所有官員不得阻攔云云,王府家人只得從命,不敢再行阻攔。
管道施工開展不久,光緒、慈禧就在一天之內相繼駕鶴西歸。施工線路恰好和出殯路線重合,已經挖好的線溝,不得不重新掩埋,待出殯結束後,再挖開繼續施工。
很多百姓不敢喝「洋胰子水」
京城建水廠的初衷首先是為了皇宮內的消防,但水廠建成後,皇宮裡的達官顯宦並不敢喝自來水,而是仍舊喝御用的玉泉山水,因為怕「洋胰子水」裡被洋人下毒。
皇家人是這麼想,老百姓不免也有疑慮。售水初期,全市共安裝480個水龍頭。可是,望著泛著白水泡兒的「洋胰子水」,很多人不敢問津。
為了消除人們的顧慮,京師自來水公司頗費苦心地在《白話報》、《愛國報》等京城各大報紙上刊登廣告,宣傳科學指導輿論。周學熙親自用白話文撰寫廣告,耐心做解釋:自來水龍頭乍放出來的水,帶一點白色,並不算毛病,拿顯微鏡細細地瞧,全是極小的白水泡兒,不過一分鐘,水泡兒就化得乾乾淨淨,水也變清。所謂白水泡兒是因為水從孫河汲上東直門的水樓子,借樓子上的壓力,再送到各街市龍頭。水樓子高、壓力大,又遇著冷天,水管子裡面有些冷氣,被水壓力催得緊,一時散不盡,就跟著水一塊兒出來了。因而「有不明白的人,愣造謠言,說是洋水啦,洋胰子水啦,我們傻同胞,也就有信的,龍頭安到門口,也是不要,殊不知這個道理,一說大家就不致誤會了。」
為了以惠啟民,京師自來水公司還在報上發消息,決定從宣統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10年2月1日)起,向全市居民贈水一週,「不取分文,隨便取水」。
1949年前供水普及率只有30%
自來水很快被京師百姓接受了。1910年,京城平均每天供水量1613立方米。
供水方式有三種:一是集中供水,就是在街旁巷內安裝自來水公用水龍頭,每個水龍頭皆派水夫看管。在北京設許多經售處代賣水票,用水戶憑票到公用龍頭處取水。二是僱用水車送水。三是「自轄管」,即大戶人家為方便把自來水直接引入家中,不過水管工料費往往在百元以上,這在清末是一筆鉅款,普通百姓斷然是沒有這個財力的。
與自來水同時出現的是「水票」。別說是清末京師自來水公司剛成立的初期,即使新中國成立以後,自來水水票都是京城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票據。
由於京師自來水公司初建時管網東大西小、東密西疏的樹枝狀管網結構,水壓東高西低,流向東向南和向西供水服務壓力不均衡,致使西城、南城區域長期水壓低,造成「東家放水,西家點滴俱無」的現象。
清朝覆亡後,又遭軍閥混戰、外患不斷,1908年至1949年40多年間,北京自來水企業滿目瘡痍,艱難地徘徊在「以利為本的商業性經營」中。至1949年,北京供水設施僅東直門一座水廠,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管線總長367公里。北京城區供水普及率只有30%。用上自來水,對於多數普通京城百姓來說,還是一件令人奢望的事情。
自來水博物館內的來水亭屬於歐式風格
東直門自來水廠所建的水塔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塔,1957年被拆除。
延伸閱讀
古時京城人怎麼飲水
東周時就有了水井
據考證,東周時北京地區已出現大量瓦井,多分布在城西南廣安門至和平門一帶。至漢、唐、遼、金又建有磚井,與瓦井交錯。文物調查曾發現,內城宣武門至和平門一線古井最為密集,共55口,密度最大的地方20平方米內就有4口。
東周至金代,北京城出現的那麼多井,不僅僅是北京城居民努力挖掘的結果,老天也確實幫了不少的忙,否則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北京地區自古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潛水層較淺,鑿井便利,而且地下泉水比地表水穩定、可靠、清潔,這無疑為鑿井飲水提供了先決條件。而這,恐怕也是元明清三代皇家定都北京的重要原因吧。
「胡同」本意是水井
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而「胡同」一詞本身,就是蒙古語裡「水井」的意思。
這是不是意味著當時每條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這似乎已經無從考證,但老北京的胡同與水井的確有著扯不斷的因緣。即使如今,人們只要稍稍留意觀察就不難發現,帶「井」字的胡同與地名遍佈北京大街小巷,這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王府井。
元代的京城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有水必有井,胡同隨井走。可見昔日京城百姓與水井的密切關係。水井,不僅僅是老百姓們取水的地方,也是左鄰右舍們談天說地、噓寒問暖的場地。
王府井遺址
苦水、甜水、二性子水
王府井地名的由來,是那裡的一口標誌性水井,那曾是明代一口遠近聞名的優質甜水井。然而,從「王府」兩字就可以看出,這口甜水井裡的水,普通百姓是難以問津的。
北京的水井有名、水味甘洌,往往只為達官貴族壟斷。對於更多的水井,也就是老百姓用的水井而言,其中的水以咸苦著稱。「京師井水多苦,而居人率飲之,茗具三日不拭,則滿積水鹼。」北京水井大都是淺井,其咸苦不僅與北京的水質有關,也是地表污染滲透所致。
苦水也不是完全沒有用。明代的北京老百姓生活用水大都預備三種,一般來說甜水用來喝茶,苦水用來洗衣服,「二性子水」用來做飯。所謂二性子水是說水具有兩重性,即水的味道甜中帶有苦澀味。
由於京城只有少數水井的水清涼甘甜,口感好,這也催生了許多靠賣甜水為生的賣水人。夏日的胡同裡,水夫們走街串巷,一聲「甜水」的吆喝,也成了許多老輩人記憶中的市井畫像。
舊時北京有一俗諺,叫做:「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北城,蓋指安定門外而言。安定門外甜水甚多,當是地脈所關,以「上龍」、「下龍」二處為最佳。安定門外下關北口外,地當小關之內,有甘水橋甜水井一處,此井由元明以來即有名,文人墨客常在此喫茶,久之百戲雜耍,幾成鬧市。
老北京走街串巷的賣水人
- 關鍵字搜索:
- 京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