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生怎麼放假?(圖)

每年7到8月是學生放暑假時間。現代學生除了放暑假還放寒假。其實,學生放假制度在我國源遠流長,早在漢武帝創立了官方正規的太學起,便有了太學生的休假制度。

到隋唐時代,才確立國子學(即太學,又稱國子監)學生的放假制度。據記載分為3類:第一類是常假,以十天為一旬,學生放假一天。當時國子學設在京都,學生們大都住校就讀,所以放這種長假時,外地的學生一般不回家。第二類假是相當於今天的每年5月間,這時暑夏伊始,正是植物茂盛、田裡麥子成熟之際,故該假叫做 「田假」,第三類假稱為「援衣假」,不言自明,這是由於天氣轉涼,需要添加衣衫而放的假,時間相當於現今陽曆的十月份,「田假」和「援衣假」都要放一個月左右的長假,在放這兩個假時,學校對家住京都200里以外的異鄉學生,給予扣除用在探親趕路時所佔去時間的照顧。校方對國子學學生放假有著嚴格的紀律。例如,有一條明確規定:「凡逾期返校者則開除學籍。」

唐末宋初,隨著國子學的發展變遷,這套學生放假制度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在明朝時,國子學學生的放假,只安排在每年的朔望月一次,除此而外就不再放其它什麼假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