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圈地造就特供農場

一些人通過尋租,實現了「權力變菜」,將公權力變成了為本部門、小團體牟取私利的工具,用納稅人的錢支付綠色食品的高額成本,使本應全社會公平享用的安全食品淪為少數人的廉價「禁臠」。

有人說,食品安全問題像一張無處不在的網,人人被拘其中,無處可逃。然而,浙江一些權力部門卻在浙西南山區「林海仙縣」遂昌另闢蹊徑,把綠色農產品基地變成其「特供農場」,讓土法飼養、不用添加劑、不施農藥化肥的豬雞菜魚沿著「特供渠道」流向其餐桌。

在食品安全依然風聲鶴唳的今天,少部分人已然「讓自己先安全起來」,其「逃出生天」的能力和秘訣,無不來自權力。遂昌屬於欠發達地區,近年來以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聲名鵲起。然而,大量綠色食品並未能走進市場、普惠百姓。原因在於,一些部門憑藉手中權力、資源等優勢,設置各種截留渠道,不聲不響地完成了一次次「偷菜」遊戲。

比如,權力部門手中掌握著各種項目的資金,錢要給誰、給什麼項目、給多給少,全憑自己說了算。如果看中某一農產品基地,部門可以通過當地基層政府或企業,讓其以一些名目申報項目或申請補助等方式實現變相「補償」,而作為回報,得到的是低價優質農產品的長期供應。

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人通過尋租,實現了「權力變菜」,將公權力變成了為本部門、小團體牟取私利的工具,用納稅人的錢支付綠色食品的高額成本,使本應全社會公平享用的安全食品淪為少數人的廉價「禁臠」。

水靈靈的「特供菜」,實在稟賦特異,它只有在特權氾濫的土壤中才能發芽,在特權的呵護下才能成長,在特權的分配中完成收割,最後滋養著特權者們那脆弱而「高貴」的腸胃。它們像一朵朵「惡之花」,散發著腐敗的氣息,更給深受食品問題之害的社會帶來不祥信號。

記得前不久一位省委書記與網民在線交流時說,「食品安全問題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問題。說老實話,我們這裡的官員沒有特供,吃的東西跟大家一樣,都是在街上買的,我們也有切膚之痛」。然而,一些部門尤其是監管部門憑藉權力圈地大搞「特供農場」,既說明治理者自己對食品安全喪失信心,更說明一些肩負公共責任的人,無視現實難題,只圖自身福利。當少數人憑藉自己的「條件」有了「自留地」、吃上「特供菜」的時候,還會對食品安全現狀有「切膚之痛」嗎?還會殫精竭慮地尋求破解之策嗎?還會積極主動、不遺餘力地去為老百姓掃除問題食品之害嗎?

面對無所不在的食品安全風險,全社會需要共同分擔、公平面對,而權力者更應衝在前面,為公眾想得更多、做得更多,而不是臨陣脫逃,依靠權力施展「遁地術」躲進「世外桃源」裡,只求自個兒苟安。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本文留言

作者李力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