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通脹由小病變成了大病、慢性病,病因何在?

作者:黃小鵬  2011-09-07 12: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有一個笑話,說的是假如兩男一女遇到風暴後漂流到一個孤島,不同國家的人分別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如果這三人是英國人會……,如果是法國人會……,泰國人、新加坡人、臺灣人又會……(為政治正確計,以上省略300字)。最後,你猜如果是這兩個男的是大陸中國人會怎樣?答:這兩個男人對如何爭搶美女興味索然,卻每天一人拿著一份報紙,在研究宏觀調控政策什麼時候放鬆。

這個笑話對近年來資本市場偏執性地關注所謂「政策拐點」現象,諷刺得夠辣,夠到位!

說到賭所謂的政策放鬆時間點,恐怕這一年多以來,人們的預測是一次次落空了。最新的動向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撰文分析經濟形勢時,再次強調穩定物價總水平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加上前幾天,央行出人意外地擴大了存款準備金繳交的基數,宏觀政策「放鬆」的時間點恐怕再一次要比人們預期來得更晚了。

人們期待中的「放鬆」屢屢被推遲,罪魁禍首當然是通貨膨脹。從去年下半年許多人認為通脹是小問題,甚至還鼓吹要擁抱新一輪增長週期,到今年上半年認為通脹會前半年高後半年低,再到6月份見頂論落空,轉而認為前高後不低,最近一年多來的通脹形勢已經出人意料地演化成一種遷延難愈、頗為折磨人的慢性病。

通貨膨脹病根是貨幣過多,這不用多說。但同樣是病,有輕有重、有緩有急,有的治療效果好,也有久醫不見效的。通貨膨脹這病由最初的小病變成了現在的大病、慢性病,問題到底出在哪?

筆者認為,這既有當初對金融危機下就業形勢產生誤判,進而推出的財政貨幣力度失當,導致病灶嚴重的原因,更與病症初發後斷症不明、施藥不當、治療策略失誤直接相關。

1970年代,哈耶克曾批判當時的經濟學家,認為他們應該為全球性通貨膨脹負上大部分責任,因為他們鼓吹政府可以擴張職能、刺激增長而不會產生嚴重後果。很類似的是,今天中國這種局面的形成,經濟學家難逃其責。到了今天,將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通脹歸因於貨幣超發已基本成為共識。但在去年下半年,通脹首次突破安全區域之時,這一觀點並沒有成為主流,將通脹歸罪於美聯儲的直升機、中東的動盪局勢、氣候的反覆無常、商人們的奸詐的做法十分流行。既然病因在這些方面,那自然而然的政策結論就是,不必對貨幣政策作出大的調整,最佳治療方案是:象徵性地提高一下利率,以增加農業生產作為主藥,輔以行政手段打擊各種「投機」,然後就是靜候美聯儲「改正錯誤」。

我姑且把這種思路,稱之為「雞尾酒」治療方案。雖然中國人現在生病絕大多數人都會逕直去看西醫,把中醫當作首選的寥寥可數,但在治療通脹這件事上,中國的決策者、經濟學家乃至民間老百姓,大部分對這種中國特色的雞尾酒療法有天然的親切感、信任感,將其吹捧為中國優勢、外國人掌握不了的獨門醫術者也不少,通脹病發初期,自然而然地求助於這種療法,而本能地加以否定的人並不多。

今年6月份通脹超預期,徹底宣告了雞尾酒療法的失敗。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治療方案中的主藥——鼓勵種菜並沒有收到正果,相反,我們看到了菜農虧損自殺與居民菜價居高不下並存的這一奇怪現象。雞尾酒療法失敗之後,主藥才開始有轉到貨幣政策上來的跡象,但對於利率工具,決策者仍然是猶豫不決,保持著一貫的溫柔態度。

回顧最近幾輪大通脹的演化及其規律,我們不難發現,除了1988年那一輪通脹主要體現在工業類消費品上以外,在1992年、2006年、2010年開始的幾輪通脹中,食品價格的上漲無不首當其衝。從直觀上看,食品價格的波動與氣候、動植物疫病存在非常直接的關係,似乎與利率之類的貨幣狀況扯不上號,基於這種表現現象而制定的雞尾酒療法一再作為首選方案推薦給決策者。這一方案的特點是,首重增加農業生產,再輔以其他一些五花八門的措施,貨幣政策一開始總是擺在最次要的位置上。換言之,這些人是要將通貨膨脹中的食品價格剔除之後的所謂核心通貨膨脹作為觀察通脹是否能夠接受的指標。然而這種思維至少犯了兩大錯誤:

一是在食品消費構成中國居民最大消費類項的情況下,當期食品價格是居民形成通貨膨脹預期的最主要因素,而通脹預期將直接決定下一期的實際通脹。要將通脹預期降下來,最直接的途徑是將當期通脹降下來,而降下當期通脹的最主要努力,就是把食品價格降下來。對於老百姓來說,只知道物價漲了,錢毛了,是食品漲了,還是其他的什麼阿貓阿狗漲了,無關緊要。所以,那種將所謂核心通脹作為關注目標的做法,更像是自欺欺人的掩耳盜鈴之術。從這點來看,樸素的老百姓遠比那些頭腦更複雜的經濟學家要聰明。

二是錯誤地認為食品價格與貨幣政策之間沒有關係。如果說第一個方面的錯誤,導致他們認為食品上漲無關緊要,進而對通脹形勢麻痺大意,那麼,第二個方面錯誤的直接結果就是嚴重輕視了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屢屢開不出正確的藥方。

我的觀點是貨幣政策與食品價格直接相關,因而在治理以食品上漲為突出特徵的通脹中,貨幣政策一開始就要成為最重要工具,即便不是唯一工具的話。從貨幣政策到食品價格,中間傳導環節複雜,表面上沒有氣候、疫病那麼容易被人理解,但這種傳導機制對食品價格的最終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貨幣擴張導致投資、消費興旺和資產價格上漲,這些因素最終會通過勞動力價格、化肥、農藥、飼料的成品,轉化成食品成本,加上終端銷售中的物業租金,一起傳導到居民餐桌上的消費價格上升。從過往幾輪治理通脹的情況看,都是在雞尾酒療法收效不佳後才轉向更加重視貨幣工具的作用,而最終起到關鍵作用的,也是貨幣政策。

要避免通貨膨脹成為慢性病,進而避免治理成本的上升,首要的是破除那種食品價格非通脹的自相矛盾的邏輯,遠離那些鼓吹提高通脹容忍度之類的荒謬言論。只有把病因病理弄清楚了,治療方案才可能對路,才可能事半功倍,否則,陷入那種雞尾酒療法思維之中,就逃不脫通脹慢性病的折磨。

来源:證券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