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心聲:這輩子生幾個孩子好?

媽媽們見面聊天,話題總離不開孩子。移民到了北美,沒有了計畫生育的限制,很多人都考慮過該生幾個孩子好。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有了一個孩子以後,媽媽爸爸其中一人想再要個孩子,另一個卻持反對意見,理由大多是說帶孩子太累了。

雖然普遍認為陪伴孩子的多是母親多一些,但是反對再要孩子的未必都是媽媽,因為有的爸爸對孩子格外上心,甚至比媽媽還要無微不至,因此就特別操心勞累。身邊好幾個女友都是這樣的情況,家裡的老公一提再生孩子就連連擺手。

臺灣人戲說生孩子是:「生一個看書養,生兩個隨便養,生三個當豬養。」形象地描繪了年輕夫妻初為人父母到漸漸舉重若輕的心路歷程。想想確實也是,當年大女兒剛出生,我們夫妻倆加上公婆,四個大人,是看也看不夠,抱也抱不夠,把個粉粉嫩嫩的小寶寶寵得嬌氣無比。

先說睡覺,女兒沒人抱就不睡,為此可以哭上一夜。吃東西也是,斷奶之後就乾脆絕食,每天吃一丁點的鱈魚粥,有點渣就翻江倒海地往外吐。搞得她四歲之前的每頓飯,都是我提心吊膽的時刻,隨時準備著吐了重做,再吐再做。

我們夫妻倆有個共識:無論如何,孩子都要在自己身邊長大。我們不願錯過他們成長的任何階段,當然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辛勞。婆婆在女兒半歲多的時候回去了,主要原因是老人的身體已經禁不起小公主的折騰。所以從此我就自己帶孩子,孩子小,很多習慣不是說改就改的,如何一點一滴地改變,現在都記不清了。但是如今,只要看著她亭亭玉立的模樣,只要感覺到她對我們發自內心的親近,她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已遠遠足以彌補這些辛苦了。

女兒好不容易帶過了四歲,此時我們意外地有了兒子,這次就不想勞師動眾了,寵壞了一個,不能再重複錯誤了。兒子真的就是粗放式養育的,月子裡老公負責煮飯、帶女兒,我自己帶兒子,月子雖然過得不是很精心,但也很充實。兒子從小摔了自己爬起來,吃飯不拖沓,困了倒頭就睡,隨隨便便地養著,卻少操了很多心,他一樣長得結結實實,高高壯壯。

不管是看書養,還是隨便養,我們都付出同樣的愛和關心,因為自己帶的孩子格外貼心,即使責罵過後,他們依然往跟前親近。兩個孩子也感情深厚,他們一起玩,姐姐還會當弟弟的小老師,給我們留出了空間和時間,這也是多個孩子的好處之一。

每每這個時候,老公就會暗示是不是再要個孩子?這下我不同意了,好不容易孩子都上學了,我開始工作,這時候再要個孩子,依我這種必須親自教導孩子的性格,不是要再次重複一遍當年必須全心扑在孩子身上的經歷嗎?當然,這些感受他是不能切身體會的,為了讓他工作無後顧之憂,孩子的大小事情我都包攬了,他自然覺得養孩子也不是什麼難事了。但對我而言,即使還有快樂與辛苦並存,養育兒女的階段已經告一段落,我要開始新的一段人生,在他們成長的同時,也要同時考慮自己的需求。

回到生幾個孩子好的話題。首先,我從來沒有覺得孩子是婚姻家庭必須的組成部分,兩個因為緣分走到一起的人,攜手同心,相濡以沫,這才是婚姻的真諦。如此的眷侶,已令人稱羨,這樣的家庭,已是一棵遮風擋雨的樹木。但要是他們有了愛的結晶,當然是錦上添花了。無論是獨表一枝的清新雅緻,抑或是枝繁葉茂的富貴花開,都是世間不可或缺的風景。

可要是為了營造這樣的風景,卻令樹木不堪重負,沉積的無奈和怨氣,多少會零落了一些枝葉。如果養育孩子,對事業和人生規劃有極大的影響,就必須深思熟慮了。要是家中有親人伸出援手,或是孩子能夠適應全托幼兒園的生活,父母也樂於接受他們這種成長方式,喜歡兒女成群的未嘗不能多生幾個。

幾個孩子好呢?關鍵不是在孩子的數目,而是在於夫妻倆在家庭中分工合作的定位,以及對於人生的計畫和安排。孩子不是寵物,必須用心養育,父母的個人規劃務必做出適當的退讓,其中一人甚至必須犧牲事業。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退讓和犧牲,家庭氣氛緊張,即使生了多個孩子,未必就比只生一個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如果只生一個孩子養育起來都十分痛苦,不能接受的,丁克也是一種選擇。只是無論生不生孩子,生了幾個孩子,既然做了決定,所有的結果都該自己承擔,痛苦也好,快樂也好,這便是人生的多樣性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