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避免滯漲危機?

2011年,正當歐洲和美國的債務危機吸引著全球目光的時候,中國的經濟情勢表面上仍然令西方國家的投資者抱持著希望。然而,從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在事實上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通貨膨脹率同比上升6.5%,超過6月的6.4%,創下3年以來最高記錄;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4.8%,豬肉價格同比增加57%。中國政府已經承認,原定今年全年將通脹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標無法實現。

通脹形勢持續嚴峻,經濟增速不盡人意,一個更讓中國投資者憂慮的話題隨之產生: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滯漲危機?

所謂滯漲,就是經濟增長停滯,同時伴隨通貨膨脹。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日前也多次警示:「中國存在滯漲風險」。厲以寧認為,目前我國貨幣流動量已經過緊,上調存款準備金等一刀切的政策讓各經濟主體普遍感到「緊縮」,這會引起企業資金鏈的斷裂,打擊經營者的積極性。當企業不看好發展前景、財政收縮、GDP增速下降、失業嚴峻等問題並存,滯漲就會發生。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遵義日前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當前中國以消費物價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不斷攀升,主要是由於農產品包括食品的價格上漲導致的,此外,資產通貨膨脹也不容忽視。他強調,中國應盡快降低長期通脹的預期,否則有可能出現滯漲的局面。

中國政府官方並不認同中國經濟目前有滯漲危機的風險。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認為,如果單純的把經濟下滑通脹上升叫做滯漲,「這樣的觀點太泛了」。她同時表示,只有經濟增速下滑到2%-3%才有可能出現滯漲,「而中國無論如何都不會下降到這個水平」。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日前也表示:現在談滯漲「聳人聽聞」。他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仍在9%以上,需要警惕的是經濟過熱而不是所謂的滯漲。

事實上,中國目前通漲,是中國政府現行的經濟政策造成的。中國政府推行的投資拉動經濟,用超量印發貨幣的方式投資公共項目建設和投資房地產項目,以及現行的外幣管制政策致使現存的3.2萬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產生了近22萬億人民幣進入流通市場,這一切是產生目前中國通漲的根源。

中國目前是否會出現滯漲,其實看看在中國政府現有的經濟政策下,中國各大經濟主體,包括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否能確保中國經濟維持現在8%的增長率持續發展,就基本可以判定了。

中國的經濟模式實際上是舉國體制,由於社會資源完全由中國政府掌握,政府可以隨時集中最大限度的資源,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何它想建成的項目集中全社會的資源來達到目標。舉國體制政策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京、滬等城市的都市建設已經超過了紐約、倫敦;豪華的地鐵、高鐵,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國防實力大增,航母的興建;GDP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等等。這也是被國外許多政府和投資者一直看好的「中國模式」。而舉國體制的代價,是忽略了民生和環境,這一點被中國政府長期忽略;同時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包括美國、法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為了盡早擺脫自身的經濟危機,紛紛爭相獲取中國政府的訂單,而對這種舉國體制的中國模式下所帶來的中國民生和環境等問題,大都採取心照不宣,聽之任之的態度。這樣做的結果,實際上是對中國舉國體制的經濟模式進一步的肯定,也促使中國政府最近的幾十年來更大力度的推行這種中國模式。

在這種舉國體制的經濟政策下,中國各大經濟主體所受到的待遇是明顯不同的。國有企業由中國政府直接委派專員進行管理,能得到政府直接的資金投入,也能得到政府的優惠經濟政策和財政補貼,出現虧損時政府可以為其買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石油公司,據21世紀經濟晚報報導,中石油2010年利潤1676億元,利潤和2009年相比同比增長了大約30%,而1676億元的年利潤若按天計算,則相當於每天狂賺4.59億元。而中石油卻連年以虧損之名向國家申請補貼,甚至數次以虧損為由不斷調高油價。不僅如此,早在2004年,中國國稅總局也下發了相關文件,在稅收制度上為中石油大開綠燈。

相比之下,中國的中小企業得不到對等的國家經濟政策,是否能獲取貸款或補貼也取決於國家當前的經濟政策而非企業本身是否優質,稅收方面也基本沒有優惠政策可言;同時在通漲來臨時,中小企業往往有成為通漲的犧牲者。一方面中國政府會制定政策強行要求中小企業犧牲利潤消化通漲,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08年政府在抑制通漲時,蘭州市政府要求的所有的拉麵館在牛肉等原材料上漲的情況,一律不得漲價,以此來控制物價持續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採用統一縮減銀根的方式,通過減少投資來減少流通領域的貨幣數量,以對抗通漲,這樣的結果使得處於經濟危機中的中小企業貸款更加艱難,在江浙和珠三角一帶,20%的中小企業已經倒閉,剩下的紛紛改行,「製造業做不下去了,轉做房地產;房地產做不下去了,轉做金融;金融做不下去了,轉做高利貸」。而中國整個GDP有近70%來源於中小企業,如果大量中小企業的轉行和流失,中國經濟將面臨釜底抽薪的局面,最終導致國民經濟整體下滑。

如果通漲持續不斷,中小企業又無法從困境中走出,那麼,現階段保持中國經濟增長,防止滯漲的唯一希望,就是中國的國有企業了。

然而,7月底出現的溫州動車事件,讓整個舉國體制下國有企業運作的弊端暴露的一覽無遺。中國民眾發現,政府為了保持GDP高速發展,交給鐵道部高鐵公司經營的傾盡國力投資2萬億的高鐵項目,最後居然因為沒有真正的自動控制系統,導致40多人遇難;中國政府不得不在8月12日召回京滬高鐵54列,並宣布從8月16日起高鐵全面降速。除高鐵項目外,中國各地的橋樑等公共設施建設的豆腐渣工程曝光也與日俱增。在7月11日到19日的短短10天內,就有4座大橋相繼發生坍塌,一座大橋發生傾斜。儘管中國政府官方認定坍塌是「車輛嚴重超載所致」,但正如動車追尾事件後中國政府所說的「雷電導致動車故障」不被認可一樣,絕大多數中國民眾認為,腐敗導致的偷工減料和監管形同虛設,是導致社會公共項目屢屢出現豆腐渣工程的主要原因。

7月高鐵追尾和橋樑倒塌事件的相繼出現,不僅讓絕大部分中國民眾開始質疑中國政府對公共項目事故所做出的官方結論,而且也讓許多中國民眾和海外投資者開始思考是否能依賴中國國有大型企業,如中石油,鐵道部高鐵公司等,帶領中國經濟走出困境並保持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國有企業佔盡中國政府的政策優勢,但返回給中國民眾的利益卻少得可憐。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國有企業並非市場經濟的產物,而是中國現行舉國體制政策下,少數利益集團獲利的代理公司。

就在中國的經濟學家還在爭論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滯漲的同時,8月5日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美國標準普爾公司,將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最優的AAA降為次優的AA+,再次將中國 舉國體制的經濟模式推上了火山口,也再次重挫了中國民眾和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信心。

在美國政府的信用評價被降低之前,中國政府持有了美國1.2萬億美元國債。由於美國在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美國國債一直被視為投資者的天堂,因此絕大多數中國民眾和在中國的投資者,對中國政府在短短几年內擁有了1.2萬億美國國債,成為美國第一債權國感到驕傲。在美國政府主權信用降級之後,因美元貶值和美債評級下降,中國政府的外匯資產浮虧已達3000億美元。中國政府對此也發表了措辭嚴厲的申明抨擊美國政府對債權國不負責任。中國民眾在痛惜國家無端遭受了3000億美元損失的同時,也開始質疑:中國政府為何要將中國民眾創造的財富,變成巨額美國外債存放於美國,而不是將這筆財富用作中國國內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

事實上稍作分析不能發現,正是由於中國政府實現的舉國體制的經濟政策,才能使得中國1.2萬億美元的財富,在幾年之內成為美國外債,這筆外債到底是漲是跌,完全由美國經濟發展決定,而這筆財富的創造者---中國民眾,對這樣的政府行為只能聽之任之。而中國所致。正如著名政經評論家陳破空所說:一個人均收入還僅僅排名世界百位左右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居然大舉借錢給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美國),這等對外政策,說得輕一點,是「極不合理」,說得重一點,是「極其愚蠢」;也正如大陸學者所說:中國人民的血汗錢被政府隨意處置。從更深層次上看,中國政府為何要急於購買美國國債,而不把這筆資產用於中國國內,是因為中國政府事實上控制在少數利益集團手中,而這些利益集團不希望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創造的財富,還利於中國民眾;而是把這些財富轉移到海外,以便繼續被這些利益集團集中調用;美國國債是財富轉移海外的首選,而因美國經濟不景氣導致國債貶值而產生的損失,儘管數額巨大,但也被這些利益集團忽略不計了。

綜上所述,中國在現行的舉國體制的經濟政策下,一方面, 國有大中型企業因其低效劣質無法領導中國經濟走出低谷,中小型企業因享受不到對等的國家經濟政策而紛紛破產或該行;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又把大量經濟發展創造的財富資金轉移到海外,而不是繼續在中國投入再生產;而中國地方政府的外債持續增加,各種投資項目也無法短期收取回報,這些因素都將導致中國經濟發展開始出現大規模下滑,中國經濟也不可能在未來幾年保持8%以上的高增長;而同樣在現行的經濟政策下,中國的通漲依然在持續,中國經濟離滯漲危機已經不遠了。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岳豐楊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