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首者,豬頭也。豕之為字其史也久。在甲骨文和現代漢語的文字構成當中,豕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如家字,家家戶戶識文斷字的人都要看到,可謂觸目驚心矣。
但是在英文中或者在拉丁語系的法語中,豕或豬的寫法至於發音都很別緻。英語豬的發音曰配歌,而在法語中的發音為奇絕,曰高雅。但在文學作品中,只有西遊記中才說到豬八戒的老家是高老莊。至於高雄,雖然荷蘭人葡萄牙人以至於英美友邦人士還有東瀛的日本人都在歷史上反覆光顧過,但不像基隆港那樣,最初大約出於雞籠坡而已。
說到法語中高雄的發音,免不了社會田豬而再聯想到物居下流者,但在漢音發音中卻勃然而強健,完全與法語大異其趣,可見東西文化之不同,當然,法國人和英國人是吃豬肉的,並且英國的約克夏豬種,還屬瘦肉型豬,當屬養生綠色食品之列,不至於得肥胖症。同樣和真經之取的國度天竺也就是印度者不食牛,歐美之人士是既吃豬又吃牛的。牛在印度為聖物,聖雄甘地也只是喝奶,即便他在南非的歲月也是如此。所以人們不得不佩服文化與宗教的犟脾氣,若大的一頭牛,就是一毛不拔,絕不傷及毫髮。這種情形有點兒像聖經時代的猶太人,既不吃豬肉,又不喝豬血,因為摩西律法規定豬腳雖然分半兒,但是卻不像牛羊那樣反縐。但是其實牛和羊吃的是草,而豬是什麼都吃的,連屎也是吃的。因而古代的猶太人,也就失去吃豬頭肉和豬蹄子的機會。猶太人先在埃及,後來又 遷徙到以色列,在那裡的其它宗教的信眾們同樣是不吃豬肉的,其中包括炎熱的北非和中東,豬肉易於成為瘟疫的源頭,當然還有其它原因。中國則不然,且不說滿漢全席,即使是遙遠的南蠻百越,豬 肉早在食譜之中,並且有著名的佛跳牆,嶺南的習俗,可食之動物,不管大小,皆在燒烤之內也!
然而在世界各地,文化的禁忌的的確確首先表現在食物,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皆然。祭品在古代的宗教裡,少不了羊羔和牛犢,是謂全燒祭。之以血為盟不管在先秦的中國,還是公元前的以色列,都是一樣的。至於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供祭之中是沒有血污之物的,無非是瓜果素食,即使有牛馬,也是麵粉製作,豬頭也是一樣,佛不殺生,可見一斑。
但是更多的中國人,其實並不信教。中國人崇拜的是祖宗,因而孝字帶來的不僅是尊重,有時也未見殘忍。由孝絡羅織的故事裡,就有些荒誕不經的傳說。至於和孝相關的忠,就有齊桓公寵臣煮嬰為羹的離奇故事。
至於祭祖用的豬頭也就不僅是齊魯之風,沿襲至今,人們相襲的習俗中,依然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表達。為深信付出的代價和心理預期相應,無所至其極。
但是也要比較從價說的。在西歐,尤其是比利時這樣無所不食的國家,除了狗肉之外,豬下貨如豬肚豬腸豬肝以至於冠冕於首的豬頭都是物美而價廉的。於是歸國探親的熟人之中,就有素食生菜的西洋物品打包託運,更有將豬頭洗淨括於行李之中,因為豬頭在兩國之間的差價太大。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匯價更復如此,所謂比較優勢的選擇吧。這樣的選擇其實又是成了另一禁忌的出現,因為,未經檢疫的肉食品,不管是生的還是熟的,在過關境時都被嚴控的。但是少數激於勇而輕乎思的國人,不僅攜巨額歐元現鈔入外國關境被拘,亦有攜豬頭歸國受阻的可能。僥倖心理和深信的執著是同時存在的。雖然,豬頭仍為首選矣。豬頭肉紅燒肉異曲同工,更不用說脆脆的豬耳朵和噴噴香的豬舌頭了。
現在由通貨膨脹的緣故,豬頭肉大幅漲價在消費市場首當其衝。匯價上揚的長期走勢,勢不可擋,走私豬頭如何就更加難以預料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