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資金面吃緊 央企苦日子來了

 2011-08-06 12:0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央企因國字招牌在銀行貸款、國家投資項目中獲得了超越其他市場競爭者的優勢地位。但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逆轉,這些企業也面臨著成本與應收賬款雙雙上升的夾擊。

一方面是應收賬款劇增,上半年央企的應收賬款規模已達上萬億,佔營業收入比例超過10%;另一方面是原材料、人力成本和財務成本造成的主營業務成本上半年25%的增長,僅利息支出一項就上漲了30%。

儘管上半年央企在債券市場的積極行動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局面,不過考慮到未來宏觀環境的影響,業內人士認為央企新一輪「寒冬」已經開始,而且這次影響會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甚。央企的苦日子真的來了。

資金面吃緊

近期,北京九恆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現本公司的應收賬款開始增多。這家公司是專門為企業提供智能資金管理平臺的公司,客戶裡面中央企業佔了大部分。「最早發現這種跡象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現在更加明顯了。」公司總經理解洪波表示,「其實項目的款項金額也不大,但是發現央企開始拖欠,我們難免開始猜測是否央企現在資金也吃緊。」

另一位商業銀行人士也有相似的猜測,他發現從第二季度開始,央企開始頻繁地拜訪他們。

不少央企也開始遭遇中小企業同樣的境地,就是應收賬款開始增多。消息人士透露,國資委統計的數據顯示,僅僅今年上半年,央企的應收賬款就高達上萬億,創下歷史新高。

而國資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央企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6874.6億元,這也就意味著應收賬款佔營業收入比例已經超過10%,遠遠高於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上市公司過去幾年這一比例分別為2009年的6.43%,2008年的5.24%。

一位央企負責人透露說,目前他瞭解到的一家年營收能力在100億左右的央企應收賬款就已經達到了40多億,這也是以前沒有過的。

和這些業界猜測相印證的是,國資委主任王勇近日在年中央企負責人會議上,特別要求央企要加大應收賬款的回收力度,留作頭寸。

主營成本上升

資金面吃緊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央企還正在面臨著成本的持續上漲。

本報記者獨家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央企的主營成本總體同比上升25%,地方國有企業的主營成本更是上漲27%。和眾多中小企業一樣,推動央企成本大幅上升的兩大因素是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漲。「考慮到部分央企,特別是基礎建設類央企大量雇佣工人,今年上半年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一定會很大。」中國建設銀行(601939,股吧)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表示。

此外,對於高負債的央企而言,今年上半年財務成本的上漲也讓他們開始感到壓力巨大。上述消息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央企僅僅利息成本支出就上升了30%。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統計範圍內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成本費用增幅已連續三個月略高於營業總收入增幅,其中財務費用增幅高達29.1%。

為應對通脹,央行今年來已經三次加息,六次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目前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利率達到6.56%。「考慮半數以上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超過65%,加息對央企財務成本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而且,從近期政策面傳出的消息看,貨幣政策從緊的趨勢沒有絲毫改變。8月2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行長座談會稱,下半年「要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

為此,王勇在年中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再次重申要求高負債率的央企嚴控投資方向,壓縮投資規模。對於成本加大的現狀,也要求企業加大精細化管理。國資委研究中心公司部部長王志鋼也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在做項目的時候就要更加考慮風險的防控,應該重新對項目進行評估,再決定是現在開工還是暫緩開工。

發債規模擴大

為了應對資金面的吃緊,央企除了更加頻繁地造訪商業銀行貸款,還加大了債券融資的規模。

根據消息人士透露的數據,上半年共有99家央企發債,發債規模高達4548億元,同比增長了接近16%,發債規模幾乎與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淨利潤4571.7億元持平。「儘管一直以來央企都是商業銀行最大客戶,不過考慮到目前銀行這條大河的水也開始日漸乾涸,要想再有以往那樣源源不斷的資金流也是不可能的。」趙慶明表示。他對央企利用債券市場融資持肯定態度:「央企信用比較好,評級相對比較高,這樣融資成本較低,而且也能夠減少銀行對企業的硬約束。」

7月13日,華能集團公司成功發行2011年度第三期短期融資券40億元,期限1年,發行票面利率為5.09%,即使加上手續費,綜合籌資成本也僅約5.49%,比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低約1.07個百分點。「這樣我們就可節約財務費用約4280萬元,並對改善和優化公司資本結構起到積極作用。」華能集團的相關人士表示。

央企債券融資的舉動得到了國資委的鼓勵,稱央企通過此舉可以緩解資金壓力。不過,國資委同時也開始警示風險。

7月初,國資委建立了央企債券發行監測管理系統,「以往沒有被納入到監管範圍之類的央企子企業,從上個月開始也要開始上報發債數量。」國資委相關人士介紹說。國資委稱其目的是為了及時瞭解和掌握債券發行情況,加強中央企業對其實際控制子企業發債事項管理,防止和控制債務風險。

苦日子來了

接踵而來的各種跡象讓業界人士擔憂,央企這回可能真的要面臨苦日子了。

苦日子,上次提到這個詞是三年前,時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多次告誡央企至少要做好過兩年從緊的準備,準備過兩年的苦日子。不過,2008年底的「4萬億投資計畫」讓李榮融的告誡似乎變成了「狼來了」的遊戲,央企不僅沒有過上苦日子,還靠著4萬億的國家投資在擴張的道路上把民企遠遠地甩在身後。

但這回,央企恐怕沒有那麼幸運了,宏觀政策上再出重大利好的可能性不大。

「對央企最直接的利好就是國家上大項目,但是今年並沒有看到對央企的利好政策。」上海天強諮詢管理公司總經理祝波善表示,「例如今年一號文件關注的是水利問題,而且主要是在末端的基層農田改造,央企獲利的可能性不大。」

國資委研究中心公司部部長王志鋼也有類似的擔憂。「第三季度央企的利潤表現可能不如現在好。去年第四季度,今年第一季度,不少央企對宏觀形勢的判斷還是非常樂觀的,又在往前衝,沒有想到會被宏觀經濟的不振給"咬"了一口。」

而祝波善甚至擔心部分央企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華源集團在2005年爆發財務危機的景像他依然記憶猶新。「央企一旦遭遇資金鏈斷裂,企業破產幾乎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他說,「部分施工類的中央企業,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地方政府,央企持續高漲的應收賬款,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策的欠債,今年地方政府本身資金吃緊,未來償還能力還有待商榷。」

北京九恆星公司的解洪波對此也有同感,「我們感覺央企的日子比2008年會更加難過。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小企業感覺難熬,大企業可能會出現虧損。」他說。

「這麼多年央企幾乎年年保持高增長,這種勢頭能否持續,需要考慮;這種勢頭是否需要持續,國資委也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導向,一方面督促央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又要求央企做到保值增值,兩者如何去權衡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導向。」祝波善表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經濟觀察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