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國「同時保增和抑通脹」的藥方
7月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6.4%,創近三年來新高,顯示在貨幣緊縮政策之下,通貨膨脹觸頂過程仍在繼續。在此之後,關於中國通脹問題的文章可謂車載斗量,不少文章開始分析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並預測中國的經濟危機何時發生。一時之間,全世界尤其是中國民眾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擔心近乎達到了風起雲湧、風聲鶴唳的程度。
官方祭出「藥方」欲兼顧通脹與成長問題
為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中國政府採取了緊急行動。在7月20號北京召開的「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會議上,中共官員聲稱有能力在年內能夠把CPI漲幅控制在5%左右,同時開出能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藥方」,即持續採用貨幣緊縮的經濟政策穩定物價,確保年內中國經濟即保證抑通脹,又保持穩增長。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也說,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
與此同時,在美中文摘的財經版等網站出現了一篇沒有署名的文章《最糟糕的時候總算是過去了,中國的通脹將會顯著回落》,文章從豬肉價格放緩、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趨穩、中國政府的緊縮性國幣政策,及國際輸入通脹壓力減弱等四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預計今年三季度以後中國通脹水平增速將會較快回落,2011年年底CPI有望回到4%左右」,這和「經濟每月談」中談到的「藥方」如出一轍。
「專業藥方」民眾霧裡看花
事實上,上述分析和解釋對於大部分中國民眾來說,往往只能產生一個印象:「政府承諾能夠在今年把通脹降下來」、「中國通脹是可以解決和控制的」等等,但對於能讀懂官方分析的人並不多,中國政府採取的工具手法和政策因果關係更無從瞭解。
因為官方的分析充斥經濟術語,使普通民眾難以理解,如「受到翹尾因素影響」、「價格增長,不僅要看同比還要看環比」、「國際輸入性通脹影響」、「貨幣緊縮政策」、「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加息」等等。另外,關於解決通脹的方法,中國政府往往不是從整個貨幣流通的全過程來描述政府的經濟政策如何幫助抑制通脹。
因此,大部分民眾始終無法理解為何中國發生通脹,也無法理解中國政府為何遲遲未解決通脹問題;只能感覺到通脹是經濟發展中自發產生的,就如天災一樣,而政府始終在想辦法解決通脹「天災」,只是遲遲不能奏效。
瞭解基本術語剖析官方「專業藥方」
其實,上述術語的基本概念並不難理解,比如:
「翹尾等因素的影響」,說白了是指去年的高通脹會對今年的通脹會有一段持續的推動;
"同比"是指和去年同樣的時期的比較;
"環比"則是和之前臨近的時期的比較;
「國際輸入性通脹」,是通脹發生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如美國的量化貨幣政策引發美元貶值,人民幣由於綁定美元因此會跟著貶值等;
「貨幣緊縮政策」,是指政府採取一系列政策、手段來讓市場中的貨幣供給下降,貸款減少,以穩定物價或抑制通脹;
「準備金率」,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比如你在某銀行存入100元,該行必須把其中的13.50元(現在的準備金率是13.5%)存入央行。餘下的86.5元,該行可能留下2-3元以備有人取款,其餘的錢則可以全部放貸出去。中國政府現在不斷提高準備金率,就是為了減少市場的貨幣流通量,以抑制通脹。
「加息」是指銀行提高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中國政府目前採用加息的方式抑制通脹,實際上是通過提高貸款利息,增加銀行存款儲備來減少市場的貨幣流通量。
有了上面術語的瞭解,中國政府解決通脹的大致思路就可以用淺白的文字進行表達。中國政府目前對外宣稱通脹產生的根源,是由「翹尾因素」和「國際輸入性通脹的影響」引發的,因此採取宏觀經濟調控,透過「加息」和「上調準備金率」的方式,減少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同時定期監測和分析「同比和環比」數據,加上預測國際經濟環境的整體復甦,美國經濟好轉導致輸入性通脹得以下降。於是乎,中國政府在今年年內即保證經濟增長又保持通脹控制在4%的雙重目標可以實現。
「專業藥方」不是「根本藥方」
然而,中國目前的通脹產生的根源,是中國的經濟政策造成的。
中國的外幣政策規定外幣進入中國市場必須兌換成人民幣進行流通,中國目前的外匯存底有3.04萬億美元,因此中國央行印發了22.5萬億人民幣投入貨幣市場流通。中國政府採用高投入的方式確保經濟高速發展,從08年開始陸續增發了20多萬億人民幣強行拉動經濟,造成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的泡沫,也造成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產生了近20萬億的銀行債務,同時世界各國的各種熱錢為了利用中國的外匯政策可以短期獲利而蜂擁而致,這幾個因素綜合到一起,導致中國流通市場貨幣量在短短3年之內激增超過了40萬億,這是引發中國通脹的根本原因。
「翹尾因素」和「國際輸入性通脹的影響」只是外因,其中「翹尾因素」只是前一年通脹對後一年的滯後影響,如果大方向上通脹被控制肯定會逐漸消除。而「國際輸入性通脹的影響」主要是由於美國的量化貨幣政策引起的,而美國2次增發的貨幣總共加起來不到1萬億美元,即6.5萬億人民幣(第一輪3000億美元,第二輪6000億美元),而且中國只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因此這1萬億增發美元真正能流入中國市場僅產生一小部分的影響,這和中國政府自己增發的超過40萬億的人民幣相比只是毛鱗鳳角。
因此,將「翹尾因素」和「國際輸入性通脹的影響」作為中國通脹的根源,是不成立的。至於預期美國經濟及整個國際經濟環境在今年年內會好轉,以此作為中國政府年內能把通脹控制在4%的依據,這顯然更不成立。
「專業藥方」的真相:犧牲通脹追求經濟發展
雖然中國通脹的問題根源來自現行的經濟政策,但中國政府並不打算改變現行政策,而是在維繫經濟政策的前提下,去尋找通脹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中國政府始終面臨經濟發展和抑制通脹的兩難境地,當兩者衝突時,中國政府始終將經濟發展始放在首位,因此通脹問題永遠是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遲遲不能解決。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政策帶來了地方政府高額外債等問題,而目前發生的通脹導致人民幣對內迅速貶值,無形之中可以幫助政府變相稀釋國債,把政府的債務分攤到中國民眾頭上。這是導致中國政府面對通脹,始終採用走一步,看一步的猶疑政策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通脹持續的根本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