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先沼有一萬多所民宅被地震、海嘯摧毀
記者群走了、攝像機掉頭了。日本地震、海嘯的倖存者彷彿也被遺忘了。BBC記者大井真理子最近重返災區。她發現,面臨大災大難,經常被稱為「自私一代」的日本年輕人也表現出善良的一面……
這是一個非常炎熱的夏日。將近四個月前,一場大海嘯衝垮了宮城縣的氣仙沼市。
僅僅在氣仙沼,就有1000人喪生,400人至今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將近10000所民宅被夷為平地。
現在,氣仙沼內,殘磚破瓦依然隨處可見。死魚散發出惡臭,招來無數的蒼蠅、蚊子……
我們來到附近的鹿折中學。數以百計的災民仍然在這裡安家避難。
正常的學校活動已經恢復了,女生們在原來巨大的田徑場上玩壘球。但是,田徑場的一大片,仍然被用來容納臨時搭建的棚屋。
其他一些難民住在體育館內。每個人都被分配給僅僅能夠容納一張單人床墊的一小片地盤,旁邊堆滿了硬紙板。
「很高興看到年輕人」
他們和我打招呼,「謝謝你來看望我們。走了這麼遠的路,你一定很累了吧。」
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遞給我一瓶能量飲料。她讓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即便是在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的時候,奶奶仍然堅持給我一些零用錢。
我心裏很緊張,擔心對方是否會覺得我是在冒犯、打擾人家。但是後來她告訴我說,能在這兒看到年輕人,她非常高興。
和該地區的其他一些城鎮一樣,氣仙沼市也經歷過移民潮:地震之前很長一段時期,早就有大批就業年齡的人搬遷到其他地區去找工作。
所以,在難民安置中心,除了義工,很少能看到和我相彷的同齡人。
自私的一代
伊籐決定搬到氣仙沼來住,為災民提供免費按摩
我到這裡來,也正是要訪問這些義工。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年輕的志願者,聚集到災區來幫忙。
在日本,年輕一代人經常被指責為自私、喪失了傳統的和諧、互助精神。但是,從自然災害中,我也看到,這些精神仍然傳給了年輕一代。
許多第一次來做義工的人年齡在20-30歲之間。他們用自己的公休日,來給難民送飯、幫助清理廢墟。
今年34歲的伊籐就是其中一名義工。他決定搬到氣仙沼來住,為難民免費提供按摩。
伊籐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日本戰後一代所能享受的自由的典型體現。大學畢業之後,伊籐決定,自己不願做商人。因此,他出國遊蕩,這一走就是12年。
最近的這場自然災害,才讓伊籐改變了人生志向。
伊籐告訴我說,「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我想為日本做點事」。
我也很有同感。原來,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繁華、富裕的祖國會因為人道危機,日復一日地成了長期的頭條新聞。
「海嘯不是世界末日」
二戰期間,年僅19歲的清水被選中參加自殺行動
但是,我也經常想起在東京的一段採訪經歷。
清水今年85歲,是一家公司的總裁。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
戰爭期間,年僅19歲的清水被選定於1945年9月1日參與一項自殺行動。但是,幸運的是,8月中旬,戰爭就結束了。
清水告訴我,「那時候,日子才算艱難。所有的大城市都被炸平了。日本非常窮。如果你把那段日子和今天比一比,即使是和地震之後的日本比一比,仍然還是有天壤之別」。
環顧避難中心,我懂得了清水一番話的內涵。
這裡,有電漿大電視;人人都在通過智能手機和親友保持聯繫;或者在玩最新版的任天堂3D遊戲機。
清水說,「人們一說起這場災難,就好像世界末日降臨了。別擔心,這不是世界末日。」
原標題:記者來鴻:日本「自私一代」的新面孔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災後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