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地方債務被低估 中國銀行業二度危機
本輪風險主要是債務風險,從歐洲到美國概莫能外。在經濟下行週期,泡沫崩潰下的債務危機將帶來資產負債表惡化,導致央行不得不維持低利率;反過來,過多的貨幣流動性將帶來巨大的資產泡沫。
國家統計局公布地方政府10.7萬億元的負債後,有關人士對這一數據提出了質疑,央行與銀監會的數據被認為更接近於地方負債事實。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稱,在對中國國家審計署和銀監會的估算數據進行對比之後,發現3.5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債務。而尹中卿先生認為,原因主要是因為審計署與央行等部門的統計口徑不同。審計署在審計時對具備條件的融資平臺才納入融資平臺公司的範圍,一些比較小的平臺,或不符合審計標準的平臺,就未計算在內。一些地方故意隱藏的融資平臺,如果找不到蛛絲馬跡,也難以列入審計範圍。而央行和銀監會在調查中,把所有發生過借貸行為的地方機構,不管是以公司的名義還是以單位的名義,不管債務數額大小、舉債次數,只要發生過借貸行為,都納入投融資平臺公司的統計範圍之內。由於央行和銀監會是根據每一筆貸款統計得出來的,因而數據有一定的科學性,也更接近實際情況。
此次地方債務的或有壞賬率可能遠遠超過以往銀行不良貸款的規模,考慮到銀行不良貸款主要由銀行間接融資,因此,中國銀行業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所受的負面衝擊遠未過去。這是銀行業盲目迷信地方政府、大項目信用的結果,也是在信貸領域行政干預從未根絕的結果,更是中國銀行業未能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的結果。
表面上,此次銀行風險與2003年銀行改革上市之前的危機不同,實際本質相同,即通過行政調控之手進入了低效項目,銀行成為成本的主要承擔者。考慮到主要商業銀行已經上市,投資者將成為銀行成本的部分承擔者。
此次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最壞的做法是,重新運用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壞賬或者長期挂賬的方法,這相當於變相鼓勵銀行與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此舉將極大地惡化中國金融行業的商業生態,未來債務危機將層出不窮。此舉還是財富劫掠,在壞賬剝離後,通過長期通脹,將地方政府的壞賬轉嫁到全體國民身上。
銀行的風險只有用市場方式才能解決,並且最大限度地將風險控制在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範圍之內。銀監會等部門對地方債務進行拆包分解,可以視作市場化解決的先兆。通過拆包分解,銀行對各個投融資平臺和項目進行了二次盡責調查,對於地方投融資平臺的信用心中有數,對於各投資項目的風險也有了大致的估算。銀行對於貸款項目的收益與抵押資產的價值心中有數,可以在獲得收益的同時,以高估值時期的資產變現作為彌補的手段。
銀行之所以需要在重新盡責調查的基礎上,與地方投融資平臺簽訂契約,是因為後金融危機救急時期的4萬億元與常態不可同日而語,資產的估值水平截然不同,必須進行重新定價。為解決負債,主要辦法是將地方投融資平臺項目的收益納入銀行補償範圍;對於投融資用於抵押的資產進行估算,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風險敞口不再擴大。
如果地方國資能夠得到高效運營,只要得到有效控制,那麼即便地方債務總量達到14萬億元,也不足以動搖根本。
來看證券市場的大宗交易。上半年為600多億元人民幣,全年應該突破千億。有業內人士披露,這與地方國資通過減持部分國企上市公司股權,緊急應付地方債務清理中出現的危機情況有關。地方國資總量十幾萬億,僅上海一地2009年年底就突破了1.25萬億元,並且在證券化的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溢價。
地方國資的證券化溢價必須首先用於償債,而不是進行在賴賬基礎上的保值增值。不僅國資證券化,國資直接出售同樣是解決地方債務危機的好辦法,償債需要的是項目的造血機制,當一個低效的公司通過出售獲得更高的估值,有更高效的產出時,不僅可以解決債務危機,更能夠在解決債務的過程中,讓資產找到符合市場需要的企業家。
地方債務不應被低估,不應被小視,但地方債務並非無路可走,只要銀行與國資都能走上市場之路,只要政府不通過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有意轉嫁壞賬,通過證券市場掠奪投資者利益,那麼,中國的地方債務危機就能夠刺激地方政府的市場化改革。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