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唐宋時代就有快餐?(圖)

 2011-07-05 18: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點石齋畫報 庖丁絕技》

「快餐」兩字在現代是流行詞彙,最早出現於西方世界,英語稱為「quickmeal」或「fastfood」。引入中國之後,中文名稱叫「快餐」,即烹飪好了的,能隨時供應的飯食。

如今,不僅「某某快餐店」的店名遍地開花,「快餐文化」「快餐愛情」等引申詞也是層出不窮。中國古代是否也有快餐?快餐是否也有著它自己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內涵?來看看有關中國「快餐」的歷史。

酒席「立辦」便當餐飲皆常見

清人李光庭的《鄉言解頤》裡有言:「河北林亭有紅、白事家,日至數十席,惟王姓廚父子兄弟三四人,同力合作,綽有餘裕。其時席面用四個大碗、四個七寸盤、四個中碗,四大八小,所用的雞豬魚蔬,必整必熟,沒有生吞活剝的毛病,真是置辦快餐的能手。」由此可知,快餐並非現代人發明,在古代也有快餐。

早在唐朝時,市場上就有一種叫「立辦」的酒席,據李肇的《國史補》記載:唐德宗臨時召見吳湊,任命他為「京兆尹」,且要立即赴任。時間很是緊迫,為慶賀自己的升遷,吳湊還是邀請了親友來家中聚餐。當親友趕到時,酒宴也已擺好。客人不解,問何以能這般迅速?吳府的人回答道:「兩市日有禮席,舉鐺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饌,可立辦也。」由此可見,這「立辦」,可算是唐代的快餐。

到宋代時,在東京、杭城等地,市場上隨處可見一種叫「逐時施行索喚」和「咄嗟可辦」的餐飲,也如現今一樣,若繁忙無暇做飯,可叫快餐解決肚皮溫飽問題。

《都城紀勝》記載當時宋朝市場上已有供應眾人四時點心的「葷素從食店」,它的宗旨亦是「任便索喚,不誤主顧」。而且飲食花樣繁多,各式饅頭、餅、小食品、糕、裹蒸米食、炙鴨熟食應有盡有,多達百餘種。宋話本《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對其「熬肉」的吃法曾有描寫:「解開熬肉裹兒,擘開一個蒸餅,把四五塊肥底熬肉多蘸些椒鹽,卷做一卷,嚼得兩口。」這種「熬肉」是一種無鹽熟肉,可合蒸餅吃,隨處可買得,也是專為旅行、有急事之人製作的方便快食,《夢粱錄》說其「可以應倉卒之需」。

古人操辦快餐的方法和條件與現代人有多大區別呢?宋代時,古人製作快餐的條件就已較成熟。單從廚師的刀工精細以及烹飪炊具、燃料先進的程度就可明瞭。

快刀廚子 人背為案剁肉餡

譬如破額山人《夜航船》中寫到一剁肉者,將去皮骨的十斤豬肉,安放在一兒童背上,用兩把快斧,不過一盞茶功夫,就把肉剁得稀爛,兒童背上卻見不著纖痕。輕捷如飛,割纖析微,分毫不爽的刀工,不能不讓人為之嘆服。

古代中國的「快刀」精髓由來已久,在在漢代時,桓彬就在《七設》中記載:「三牲之供,鯉魴之膾,飛刀徽整,疊似蚋羽。」唐代《砍膾書》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對翻蛺蝶」等名,形容的都是一些快刀運勢與所切肉菜細薄的情景。

燎爐鑲架 清潔無煙火力旺

另外,烹飪炊具不斷被創新和改進,不少更為先進的烹飪炊具不斷湧現,如煎盤、烤爐、制油酥點心的模型在當時都有了。尤其是宋代時,還出現了一種「燎爐」,這種燎爐可自由移動,不用人力吹火火力也很旺,且易於控制火候,也清潔和安全防火。而且,宋朝不少人已經不燒柴,而使用煤炭了。莊季裕《雞肋編》說東京數百萬人家,都燒煤炭而不燒柴。《宋會要》也說煤在全國範圍內已被普遍使用。

「快刀」和烹飪炊具地被改進等,都為「快餐」形式的出現提供了條件。看來,任何事都不會是無緣無故地出現和消失的,快餐在現代社會的風行,確實是有著歷史的沉澱的。

来源:東北新聞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