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看起來愈來愈像一塊臭豆腐,入口生香,但臭不可聞。它曾鼎力支撐的51塊奧運金牌一度讓許多中國人揚眉吐氣,然而細算經濟賬時又心疼不已。舉國體制走向裂變時刻,需要一個英雄來為這場變革代言。李娜恰逢其時地出現在這個微妙的時刻,然而她真的是一個顛覆者嗎?
當李娜在羅蘭加洛斯球場苦戰兩局,最終捧起法網女單冠軍獎盃時,中國國內的網路論壇和微博的氣氛也隨之爆棚。在海量的祝賀信息之外,最鮮明的話題就是由此產生的對舉國體制的質疑。正如一條極為煽情的標題所顯示的那樣——「李娜的突破再次給舉國體制沈重的一擊!」,對中國體育現狀深為不滿的人們,正在把這個大器晚成、個性不羈的網球運動員,看成是傳遞德爾菲神諭的女祭司,指引著下一個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國體育改革的方向。
截止6月7日凌晨,在鳳凰網舉行的一項投票中,當被問到「你最喜歡李娜哪一點」,38萬投票者中,將近65%的人選擇了「不靠國家不靠組織,靠著自己打天下」。而面對「李娜法網奪冠是否標誌舉國體制的失敗?」幾乎同樣比例的網友(62.5%)決絕地選擇了「是,李娜脫離舉國體制單飛,是成績提升的關鍵」。更加中庸的「不同項目有不同特點,舉國體制和職業體制各有所長」,只有19%的人認同。而認為「李娜的網球基礎恰恰是在舉國體制下培養的」只有可憐的4.5%。
設計問卷的作者或許沒有意識到,關於舉國體制的三個非此即彼的選項中,或許正是可能同時成立的。中國網球崛起的歷程,也印證了這一點。
1998年曼谷亞運會後, 中國網協制定了《2001年-2010年網球項目奧運爭光計畫》, 提出「以女子為重點, 女子雙打為突破口」實施網球項目突破的指導思想。無論從形式還是指導思想,都是典型的舉國體制特徵。然而,2002年兵敗釜山亞運後,中國網球開始了職業化的試驗。僅僅兩年後,李婷/孫甜甜就奪得雅典奧運會女雙冠軍。2005年,女網選手彭帥向國家隊提出「單飛」要求,希望能夠實現獎金自主、教練自主、參賽自主,做徹底的職業球員,從而引發了「單飛風波」,彭帥的要求沒有得到網球管理中心的同意,反而遭到批評。但在這一事件的衝擊下,網管中心從2009年開始允許運動員自主訓練、自主參賽、自負盈虧,只需向國家繳納個人獎金收入的8%∼12%;同時必須無條件代表國家參加聯合會杯等重大比賽。儘管運動員對於國家隊還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職業化,但在當下的中國競技體育領域,網球已經是和國際最為接軌的項目之一。
在李娜奪冠的賽場觀眾席上,攝像機捕捉到網管中心主任孫晉芳歡呼的身影。李娜成功奪冠後,孫晉芳表示,這一勝利首先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得益於新時期中國體育的創新與改革,更是幾代網球人不懈努力、追求和探索的結果。然而,有好事網友翻出陳年舊賬,指出在2005年十運會後,李娜就曾經炮轟國家隊體制,要求將隊員的成績和獎金掛鉤,結果引來孫晉芳的嚴厲指責,稱李娜「沒有看到國家為培養她們所付出的代價,只是簡單地拿自己和外國選手相比較,這是思想水平低、道德素質不高和責任感、使命感差的表現」,「像李娜這樣的隊員,太缺乏職業素養,她的眼裡只有獎金,卻沒有想想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奪冠後接受記者採訪時,李娜非常有風度地表示,除了感謝團隊之外,最想感謝的就是孫晉芳,正是因為她對網球的改革,才有了今天的成績。面對圍繞「體制」的討論,李娜承認,她從小就是在體制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雖然後來可以選擇自己的團隊,走職業化道路,但體制培養是起點。
對於公眾而言,李娜作為體育英雄橫空出世,其魅力來自於她特立獨行與不羈個性,來自於她沒有首先「感謝黨、感謝國家」,來自於她坦承獎金重要的常識。但是要指望李娜來扮演對抗體制的角色,恐怕更多地是一廂情願。
在當下改革進程處於停滯觀望的大形勢下,競技體育不可避免地被賦予了超出它自身的標誌性意義。正如有足球評論員指出的,除了足球,中國還沒有哪個領域能夠指名道姓地抨擊當局執政者。針對舉國體制的評論,或許更多地是借網球的酒杯,澆各人胸中塊壘,抒發各自的願景。
李娜奪冠後,無數的冷嘲熱諷投向孫晉芳、劉延東,認為這場勝利「與你何干」,然而已經有旁觀者指出,李娜的勝利,本質上也和大多數激烈抨擊舉國體制的人沒有什麼關係。正如賽後記者招待會上被問到六四話題的時候,李娜謹慎地回答說,自己只是個網球運動員。同樣,她從網球、從勝利中尋找到樂趣,卻並不必然承擔著為中國競技體育尋找出路的任務。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舉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