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億銀行資產的救贖(圖)
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在2010年已逼近百萬億元,達到GDP總量的2.39倍,再度創下新高。這一數據的公布立即引來業界廣泛關注。然而,立足於銀行業本身的改革,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拿中國的此類數據和美國類比,毫無意義。眾所周知,美國經濟不以銀行體系為主要融資渠道。可比的是日本和德國,這兩大主要依賴銀行輸血的經濟體代表。根據這兩個國家提供給OECD的數據,日本2008年銀行業總資產約9.81萬億美元,GDP總量為4.32萬億美元,前者是後者的2.27倍,比上個世紀90年代的高峰時期有下降。而2008年德國銀行業總資產約為6.6萬億歐元,同年德國的GDP約2.48萬億歐元,該比率高達2.66倍。但德國這一數據維持多年,變化不大。
中國銀行業的這一比率突變發生在2009年,首次突破2(達到2.35),超過了同期的日本。同年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值也比上年翻了一倍之多。兩個市場的膨脹,可以歸結為資金氾濫的結果。同年貨幣政策沒有降息,甚至從資金市場看,央行是淨回購。因此銀行資產的突增並非貨幣政策作用的結果,而是政治直接指揮經濟,即當年在政治號召下銀行業放出天量信貸的後果。而銀行信貸本身並不天然成為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央行要做的是及時加息或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就像現在做的這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可是,銀行業自己放出的魔鬼,卻收不回去。到了2010年,信貸保持了7萬億的增長。今年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字。年新增信貸再也回不到了原來每年5萬多億的水平。在央行年初來兩次加息後,甚至還有資金趨緊之說。7-8萬億年新增信貸,在監管當局的監控下,銀行按年初的計畫精準投放,資金何緊之有?有說法稱,已經開工的項目需要後續資金,如此佔用了大量的新增貸款,留給經濟新增的貸款已經不多。這一解釋也需要更多數據佐證。
中國銀行業的問題很明顯。連續利潤超過30%的增長表現超穩定,卻也一再令人不屑一顧。固定息差,怎麼詬病也不為過。不過,現在的銀行業總比「三桶油」之類的壟斷央企強得多。一是監管,堅持豐年未雨綢繆,一再提高資本充足率、提高撥備;二是銀行改革定下的紅利政策,45%的紅利穩穩進了國庫,匯金代收後,是無法動用的。相形之下,央企5%的分紅率施行了一年多,勉強提高到8%,央企還怨聲載道,國資委和財政部更是爭來搶去,與銀行業不可同日而語。當然銀行改革的巨額成本還有待回收,銀行業也沒有驕傲的資本。
說到資本市場,證券市場在基本制度無法有本質性改善,監管決心、監管能力無法證明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目前的格局保持穩定,避免大躍進式的增長, 並非不是好事。如果證監會能把公募基金理順管好,為市場提供合格的機構投資者,這已經是重大的貢獻。
債市大發展應能解決實體經濟過於依賴於信貸的現狀。意識到發債對銀行信貸的替代,已經是許多銀行的共識,以發債為主的投行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爭之地。之前中期票據只向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這兩家券商開發,一直傳言要新增四家券商,至今還沒有結果。讓銀行們在債市上充分發揮作用,自動讓債市取代一部分信貸吧。垃圾債也應逐步放開,這等同於讓投資者有機會來分享銀行業的高額利潤。而資金的分流將直接降低銀行業的資產總量,也將使得銀行存款利率偏低的扭曲機制難以為繼,從銀行自身才會產生利率市場化的動力,而非是目前固定息差的維護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