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百万亿银行资产的救赎(图)

作者:凌华薇  2011-05-04 11:3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在2010年已逼近百万亿元,达到GDP总量的2.39倍,再度创下新高。这一数据的公布立即引来业界广泛关注。然而,立足于银行业本身的改革,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的此类数据和美国类比,毫无意义。众所周知,美国经济不以银行体系为主要融资渠道。可比的是日本和德国,这两大主要依赖银行输血的经济体代表。根据这两个国家提供给OECD的数据,日本2008年银行业总资产约9.81万亿美元,GDP总量为4.32万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27倍,比上个世纪90年代的高峰时期有下降。而2008年德国银行业总资产约为6.6万亿欧元,同年德国的GDP约2.48万亿欧元,该比率高达2.66倍。但德国这一数据维持多年,变化不大。

中国银行业的这一比率突变发生在2009年,首次突破2(达到2.35),超过了同期的日本。同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值也比上年翻了一倍之多。两个市场的膨胀,可以归结为资金泛滥的结果。同年货币政策没有降息,甚至从资金市场看,央行是净回购。因此银行资产的突增并非货币政策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直接指挥经济,即当年在政治号召下银行业放出天量信贷的后果。而银行信贷本身并不天然成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央行要做的是及时加息或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像现在做的这样,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可是,银行业自己放出的魔鬼,却收不回去。到了2010年,信贷保持了7万亿的增长。今年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年新增信贷再也回不到了原来每年5万多亿的水平。在央行年初来两次加息后,甚至还有资金趋紧之说。7-8万亿年新增信贷,在监管当局的监控下,银行按年初的计划精准投放,资金何紧之有?有说法称,已经开工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如此占用了大量的新增贷款,留给经济新增的贷款已经不多。这一解释也需要更多数据佐证。

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很明显。连续利润超过30%的增长表现超稳定,却也一再令人不屑一顾。固定息差,怎么诟病也不为过。不过,现在的银行业总比“三桶油”之类的垄断央企强得多。一是监管,坚持丰年未雨绸缪,一再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拨备;二是银行改革定下的红利政策,45%的红利稳稳进了国库,汇金代收后,是无法动用的。相形之下,央企5%的分红率施行了一年多,勉强提高到8%,央企还怨声载道,国资委和财政部更是争来抢去,与银行业不可同日而语。当然银行改革的巨额成本还有待回收,银行业也没有骄傲的资本。

说到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在基本制度无法有本质性改善,监管决心、监管能力无法证明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目前的格局保持稳定,避免大跃进式的增长, 并非不是好事。如果证监会能把公募基金理顺管好,为市场提供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这已经是重大的贡献。

债市大发展应能解决实体经济过于依赖于信贷的现状。意识到发债对银行信贷的替代,已经是许多银行的共识,以发债为主的投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之前中期票据只向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这两家券商开发,一直传言要新增四家券商,至今还没有结果。让银行们在债市上充分发挥作用,自动让债市取代一部分信贷吧。垃圾债也应逐步放开,这等同于让投资者有机会来分享银行业的高额利润。而资金的分流将直接降低银行业的资产总量,也将使得银行存款利率偏低的扭曲机制难以为继,从银行自身才会产生利率市场化的动力,而非是目前固定息差的维护者。

来源:财新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