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現象」:中共官場貪腐新趨勢
4月9日,北京有關部門首次披露,貪污腐敗案件已出現了「35歲現象」。據介紹,最近6年,西城檢察院反貪局受理35歲以下職務犯罪案超過立案總數的12%,而且呈現出涉案金額巨大,大案、特大案多等特點。這種官場貪腐新趨勢,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35歲現象」的分析評論。
河南《大河報》署名廖保平的評論稱:「其實,很多腐敗並不是在特定年齡才發生,從無數腐敗案例中可以看到,貪官腐敗大多經歷了一個從不敢貪,到試著貪,到不貪不爽,從小貪,到大貪,到貪得無厭的過程。」「過去我們講‘59歲現象’,確實還有一些特殊性,至少說明很多官員還比較自律,只是到了馬上人走茶涼之時,覺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想最後撈一把,於是在59歲這個坎兒上翻了船。現在講‘35歲現象’則說明,從權力倫理和官員自律來說,降到了低谷,‘剛成部門領導’就已經覺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了,有點急不可耐了。」
陝西《華商報》署名畢詩成的評論稱:「審視腐敗‘35歲現象’,仍要擱置於權力的失控與約束的基本框架之下去考慮,回答一些基本的命題:為什麼‘剛剛成為部門領導’就要腐敗,顯得那麼急不可耐?為什麼小部門的小領導動輒搞出涉案數百萬的大腐敗來,顯得那麼‘大手筆’?為什麼面對‘前景’一點不珍惜,顯得那麼‘貪圖眼前’?最重要的是,59歲也好,35歲也好,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貪污腐敗的念頭一旦滋生,便那麼容易實施得逞,等到被揪出來,則一切晚矣?這是反腐敗遭遇的新問題。如果一定要強調‘35歲現象’,它能夠揭示的特點,只能理解為某些年輕幹部膽子大、貪慾強、手段多,年紀輕輕就讓虛榮享受佔領大腦高地。」
香港《東方日報》「神州觀察」的評論稱:「相對於先前揭露的‘59歲現象’,‘35歲現象’有更大破壞力。臨退休的官員無論如何使盡渾身解數搜刮民脂民膏,也只有不足一年的時間,但年輕貪官的腐敗歷程卻長達數十年,漫漫貪腐路,對社會的危害不言而喻。不排除當中部分人原來是有抱負的青年,他們寒窗苦讀近20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又透過參加選拔考試獲擢升,本欲幹一番事業。然而官場烏煙瘴氣的現狀令他們大失所望,本來潔身自愛者,反受同僚打擊,甚至嫁禍,久而久之,惟有向現實低頭。當局近年反覆強調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主’的方針(看中國編輯註:這實則是中共挑選幹部要政治正確)挑選接班人,但最終都逃脫不了為貪官隊伍增添新血的結局,這實在是巨大的諷刺。究其原因,是整個官場已淪為貪腐大染缸,無論怎樣的官員投身其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
香港《明報》署名歐陽五的評論稱:「近年來,儘管中央一再強調反腐廉政,相關的制度建設不斷推進,但腐敗仍有蔓延之勢,且出現了‘科級腐敗’、‘權權交易’等新問題。‘科級腐敗’,即小官大貪現象,反映了此前反腐中的‘盲點’。過往,內地反腐以查辦大案要案為主線,一些基層貪腐和小額貪腐,或被模糊定性為‘不正之風’,或受實際操作侷限,而未盡查詳查。結果不但大案要案‘前腐後繼’,腐敗更在基層蔓延,有了更廣大的溫床。」「‘權權交易’則是一種新型腐敗。
多位內地制度反腐專家近日撰文指出,這種以更隱秘、更長遠、更鞏固的‘期權利益’為目的的無形腐敗已遍及多領域,從執行權領域到決策權、監督權領域,從經濟、社會領域到政治領域等,是‘一種典型的政治蛻變現象’,其危害不容低估。」
- 關鍵字搜索: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