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旁邊的啟蒙(組圖)


兩會時的天安門特警(看中國配圖,圖片來自網路)

北京天安門廣場邊側剛剛重新開放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舉辦為期一年的「啟蒙的藝術」展覽。但是在這個20多年前,中國大學生抗議運動遭到血腥鎮壓的地方,能否展開關於啟蒙運動價值的對話

沒有什麼地方能比天安門廣場更能讓人感受到中國一黨專政的威力。在眾多的參觀者中,人們能夠看到許多警察、武警以及身穿便衣的安全人員。雄偉的國家博物館斜對面,掛著建國元首毛澤東的畫像。畫像的前面是長安街,也是1989年坦克以及軍隊對人民展開武力鎮壓的地方。

而就是在這個廣場上,德國柏林、慕尼黑以及德累斯頓的多家藝術館將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裏,展示450件歐洲啟蒙時期的藝術作品,讓參觀者能夠親身體驗這一文化底蘊十足的歷史時期。歐洲這一確定自由以及人權價值觀的時代。

儘管如此,主辦方負責人還是強調了,這次展覽不具任何鮮明的政治色彩。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館長羅特(Martin Roth)表示:「藝術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層面。一個話題不應該太具招牌性質,停留在外表。人們應該深入到這個話題中去。這也是我們此次展覽想做的嘗試,希望人們瞭解到啟蒙時期方方面面的內容。我不認為所有的參觀者都能理解這個展覽的內容,在德國也是一樣。人們應該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但也可以只是來看看的好看的畫兒。」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啟蒙的藝術"展覽一角

啟蒙的核心概念不被提及

但是啟蒙運動遠遠不止是一些好看的繪畫。此次藝術展通過9大題目展示啟蒙運動的內容,其中包括對歷史的新興趣,18世紀產生的現代科學研究以及現代自由輿論社會的形成,後者也是歐洲言論自由以及文多元化的基礎。主辦方希望能夠以此啟發人們展開討論。但是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家,艾未未認為現在這種可能性很低。「一方面在300年前,17、8世紀。歐洲人已經完成的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價值觀。知道今天中國仍然不敢正視。不敢面對,但作為一個油畫展覽,他們覺得是可以的。但是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是不允許的。這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事情。」

過去幾年,中國公眾輿論的討論空間越來越小。有越來越多的話題變為禁忌話題。一些批評性討論的空間在過去30年中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狹窄。哲學家、啟蒙學者徐友漁說:「這些價值還是需要肯定,就像歐洲啟蒙運動一樣。我們必須搞清楚人之所以為人這點。啟蒙有各種各樣的定義,我最喜歡的定義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的定義。就是把人自己加給自己不(願)承受的狀況,要擺脫這個狀況。從康德的定義我引證出,在中國的條件下,有一個定義,啟蒙就是要恢復和捍衛人權。」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啟蒙的藝術"展覽一角

藝術展中展示的藝術

但是作為此次展覽的主辦方之一,中國國家博物館不會容忍人們對啟蒙運動產生的基本價值觀展開討論。該館的中文官方網站中,沒有將啟蒙運動崇尚自由的一面作為主要內容,而是更樂於將歐洲啟蒙時期的陰暗面公布於眾:比方說也曾讓中國飽受摧殘的殖民地政策。

中國國家博物館想把啟蒙運動哪方面的內容作為主題?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得到了無言的解答:數週前,博物館北門入口處矗立著一尊巨大的孔夫子雕像。這個最具中國色彩的哲學家不僅僅提倡人們應該重新挖掘自身文化根基。他也是中國政府提倡個人應該服從國家思想中的代表性人物。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