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日本強震 震出臺灣新聞災難

作者:唐浩  2011-03-23 11: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日本一場規模9.0的強震,為臺灣震出一場新聞災難。

日本大地震發生後,臺灣媒體(主要指電視臺)展開激烈的新聞競賽,但有別於CNN、BBC、 NHK等國際媒體的冷靜客觀,幾乎各電視臺都極盡能事地強調驚恐的畫面、悲傷的災民,再搭配聳動的音樂與文字標題,如「人間煉獄!」「慘!」「日本沉沒?!」夜以繼日地不斷轟炸閱聽大眾的感官與情緒。

臺灣觀眾終於受夠了。儘管他們沒有大眾媒體可以表達心聲,但每天都有大量網友在部落格(博客)上、微網志(微博)、臉書(Facebook)上表達對電視新聞報導方式的不滿與抗議。甚至還有網友特地比較、分析臺灣媒體與其他國際媒體的懸殊差異。

為什麼同樣是地震災情報導,國際媒體能贏得觀眾尊敬,臺灣媒體卻落得滿地批評?

先從技術層面看,新聞強調的是「影響性」、「重要性」、「獨家性」等價值元素以及「可信度」。

CNN 之所以能成為國際新聞第一品牌、事業版圖越做越大,甚至還新成立了中東地區分臺,主因在於將新聞報導「精品化」,不僅兼具速度、影響性、重要性,並且從文稿、標題以至圖像剪輯上都採取相當嚴謹、平實、客觀的方式處理,不過度渲染加料、不走煽情激動風格。再加上敢於投資、製作許多獨家報導,更加增添CNN的賣相與產品競爭力,從而確立起今天國際新聞王國的地位。

反觀臺灣媒體,多年來一直把新聞拿來與綜藝、戲劇節目一樣用「收視率」來衡量,而非重視新聞本身的價值與影響性,讓臺灣的電視新聞將自己越做越小,越來越「娛樂化、膚淺化、夜市化」,新聞品質與公信力也每下愈況。

再從社會結構層面看,臺灣媒體環境過度飽和,新聞頻道數量過多,加上受到企業與中產階級西移大陸影響,整體廣告市場日漸萎縮,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電視臺紛紛「把新聞當作娛樂來做」以爭取收視率。

此外,如同知名藝人陶晶瑩透過公開信所批評的,媒體老闆們奉行「賺錢至上」邏輯,不斷壓低製作成本。因此,媒體不可能花大錢投資、製作出有品質、有深度的國際報導或調查報導,反而充斥越來越多粗製濫造的新聞報導,造就出「蘋果日報是中央社、Youtube是路透社」的電視臺新聞怪象。

可嘆的是,這種怪象背後的經營思維,也與臺灣許多企業長年抱持著「加工」、「代工」、「翻版複製」等缺乏創新、缺乏企業家精神的偏安營利心態,不謀而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