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日本震災給我們上的一課(圖)


當每個災民都無家可歸沒有食物的時候,他們依然安靜地排著隊
領取購買自己所需的一小包物資,沒有瘋狂搶購囤積物品。

臺灣這幾天所有的報紙版面與電視新聞,全都強力放送日本大地震之後的各種消息,同樣位於地震帶,臺灣對於地震災害有著相同的心理恐懼,於是大家一邊緊盯著新聞動態,腦袋裡不斷在問一個問題:「如果相同的情況發生在臺灣,我們會有怎樣的表現?」

臺灣這塊土地與日本有著複雜歷史情感,有人極喜歡日本,有人極討厭日本,但是看到日本面對如此巨大的天災,一篇最近在網路上被網友轉載無數次的文章,裡面有著這樣的一句話:「如果天災不可避免,寧願在發生災難時,我的人是在日本!」這句話,道盡了許多臺灣人對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所表現出來的冷靜、秩序與文明的高度肯定。

防災教育扎根落實

即使是原來不喜歡日本的臺灣人,看到日本民眾的表現,捫心自問也自嘆弗如。因為臺灣民眾無法想像,當每個災民都無家可歸沒有食物的時候,他們依然安靜地排著隊領取購買自己所需的一小包物資,沒有瘋狂搶購囤積物品;當東京交通中斷無法回家時,滯留街頭的民眾發揮社群力量,安靜地暫居各個公共場所,而這樣的冷靜與自製,靠的是平時從小就扎根的防災教育。

救災體系便民建全

當然,臺灣各界也無法想像,日本可以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以手機簡訊的方式通知民眾,便利商店可以免費提供民眾物資、公共電話可以免費讓民眾撥打電話報平安、銀行可以不要存摺讓民眾領錢,這種以便民為前提的救災機制,也超出臺灣救災機制的經驗範圍,不但訝異於日本政府如何能做到,也開始檢討在臺灣的救災體系中,該如何建立起這些機制,行政院就要求電信業者未來在災變中應配合政府指令發送示警簡訊給民眾。

媒體傳播救災信息

除了救災體系的完整便民、防災教育的落實扎根之外,看到日本NHK在面對災變時,沒有使用煽情的字眼,沒有渲染受難家屬傷痛,還先拋開媒體監督批判的角色,把自己變成救災動員的傳播管道,提供各種詳細的信息給民眾,甚至扮演民眾報平安的訊息交換平臺,看到這種現象的臺灣媒體圈,也發出自我反省的呼聲,雖然這段期間臺灣媒體還是出現了一些過於煽情的報導,但整體而言,臺灣媒體在這次面對日本天災的報導,已經比以往面對災難時,克制了許多。

給予危機處理的時間

當然,日本民眾的冷靜順從,不代表沒有抱怨;日本救災機制即使算是全世界數一數二,也不代表沒有改進的空間;日本媒體的高度自律,更不代表不能對於政府的決策到執行有所質疑,特別是在福島核電廠接二連三地發生氫爆之後,全球對於日本政府處理核災的能力,信心開始動搖。

只是這些質疑或檢討,臺灣輿論一向習慣在第一時間就提出,企圖影響政府官員的危機處理決策,但在這次日本震災中,臺灣卻看到了日本社會是如何冷靜理性地給予日本政府一段處理危機的時間,沒有急於批評,畢竟救災是與時間在競賽,這恐怕是日本民眾在此次災變中,教導臺灣甚或是全世界,最重要而寶貴的一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吳燕玲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