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炮擊金門幕後:毛澤東玩弄中蘇同盟

作者:瀋志華  2011-03-13 13: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關於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歷來眾說紛紜。

通過梳理史料和思考,筆者認為,毛澤東決定採取這次軍事行動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僅僅通過炮轟的方式來封鎖金門,造成一種氣勢和壓力,迫使蔣介石主動放棄金門,從而實現收復全部沿海島嶼的既定軍事戰略和安全戰略。

要實現這一目的,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蔣軍缺少鬥志,無心守島,否則只能使戰爭升級,採取空中轟炸和強行登陸的辦法,而這是毛澤東不願意也不準備實施的;第二,美國置若罔聞,無意干涉,否則中國採取的行動非但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引火燒身,造成嚴重後果。

然而,對於這兩點,毛澤東實在沒有把握。7月15日中東危機爆發,毛澤東抓住機會,立即做出反應,於次日晚對炮擊金門做出明確指示:以地面炮兵實施主要打擊,第一次打10萬至20萬發,以後每天打1000發,準備打兩三個月;空軍兩個師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命令下達後,毛澤東冷靜地思考了幾天,7月27日突然決定暫時停止炮擊金門的行動。從命令中所說「等彼方無理進攻,再行反攻」一句可以看出,他應該是對敵方作何反應,特別是美國對炮擊行動是否做出激烈反應有所顧慮。

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想到了要向美國人顯示一下中蘇同盟的力量,而7月21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提出的關於中蘇共同建立海軍艦隊的建議,恰恰提供了一個機會。

借聯合艦隊發難,誘赫魯曉夫上鉤

毛澤東對聯合艦隊這個有待商討的建議大動肝火,態度粗暴,不僅令蘇聯使館和赫魯曉夫本人如墮五里雲霧,也讓後來的研究者難以理解。顯然,民族感情受到傷害或個人脾氣秉性的因素,都不足以解釋毛澤東的行為,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毛澤東這樣做是借題發揮,別有用意。筆者詳細閱讀了7 月21日至8月3日毛澤東分別與尤金及赫魯曉夫的全部談話記錄,並由此斷定,毛澤東在共同艦隊和長波電臺問題上向蘇聯發難,其主要目的就是把赫魯曉夫本人引到北京,並與他簽署一個公開的聯合聲明。

7月22日與尤金的第二次談話是毛澤東約定的。在滔滔不絕接連幾個小時的講話中,毛澤東嚴厲地指責了蘇聯人對中國的一系列錯誤言行,令尤金感到問題十分嚴重。最後,毛澤東把態度緩和下來說:「這次沒談通,可以再談」,「我也可以去莫斯科同赫魯曉夫同志談。或者請赫魯曉夫同志來北京,把一切問題都談清楚」,「他來,我們還可以發表個聲明,嚇唬一下帝國主義」。

7月31日,惴惴不安的赫魯曉夫秘密飛抵北京。在當天的會談中,赫魯曉夫不厭其煩地向毛澤東解釋蘇聯所提出的建議,一再保證絕無侵犯中國主權的意圖。談話間,毛澤東不經意地提到:「我們應該就會談發表一個公報,也許我們可以嚇唬一下帝國主義者。」驚魂未定的赫魯曉夫很容易就上鉤了,他馬上答道: 「這是個好主意。讓他們猜一猜赫魯曉夫和毛澤東究竟談了些什麼。」毛澤東接過話茬,不無用意地說:「他們只知道發表了聲明,不知道葫蘆裡裝的什麼藥。第一,要鬥爭;第二,要講策略。現在的形勢對我們有利。」赫魯曉夫當時沒有聽出這裡的話外之音。

在8月3日的最後一次會談中,毛澤東又提出了另外一個想法。關於蘇聯代表團回國的問題,毛澤東說:「我們想組織一個比較隆重的歡送儀式,搞上四五千群眾,排出儀仗隊,再邀請各國使節參加,你看如何?」赫魯曉夫有些驚訝地說:昨天已經談好,還是像來的時候那樣安排我們回去。又說,我來之前我們也是這樣商量的。毛澤東說:我本來提出了三個方案,公開來,公開去;秘密來,公開去;秘密來,秘密去。但公報是每一個方案都要搞的。赫魯曉夫還是堅持不要公開,以免給敵人提供造謠的材料。毛澤東則認為,來時應該秘密,走時就不必了,但可以簡單些。

結果,前往南苑機場送行的只有中國領導人和蘇聯代辦。不過,同時發表的會談公報稱:「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以及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並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回到莫斯科後,赫魯曉夫還沒有想到毛澤東的用意,他在第二天召開的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得意洋洋地報告了中國之行的成果,會議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良好的訪問」。為了表示與中國的團結一致,在會談公報剛剛簽字後,莫斯科時間8月3日上午10時,蘇聯電臺便中斷了預定的節目,開始廣播赫魯曉夫與毛澤東會談的消息,隨後又反覆播報會談公報。蘇聯各大報也對中蘇會談反應熱烈,大肆報導,強調這次會談具有歷史意義,充分顯示了中蘇之間「堅如磐石」的團結。

蘇聯這些舉動正中毛澤東下懷。其實,毛澤東無非是想給外界造成一種印象,中國日後採取的行動是經中蘇雙方協商決定的。果然不出所料,公報發表後,在北京的各國使館都猜測,「兩國軍方可能會採取某些行動」。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陶希聖稱,赫魯曉夫飛往北平,是指示中共如何在亞洲發動新的騷擾,新任參謀總長王叔銘預感「顯有重大事件」發生。蔣介石則在當天的日記中認為,「此一行動乃為九年來俄共與毛匪雙方勾結之最重要」的會議,並告蔣經國,中共「進犯臺灣之期在即」。美國的情報機構和媒體也十分關注,並紛紛猜測。杜勒斯認為,會談公報是中蘇在合夥試探美國是否會在蘇聯擁有彈道導彈的情況下在某些地區表現出軟弱。

騙招蒙了蘇聯,唬住美國

毛澤東這一「騙招」果然唬住了美國人。

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炮擊金門戰役,杜勒斯判斷,中共對金門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是毛澤東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7月末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一致行動」。中央情報局則斷言:「我們有證據表明蘇聯沒有鼓勵中共挑起危機,但蘇聯顯然默許並支持了中共的炮擊行為,因為蘇聯人相信這不會導致中共和美國之間的大規模敵對行動。」蔣介石也認為,這次行動是赫魯曉夫與毛澤東會談時做出的「鄭重決定」。在採取軍事行動時,讓對手感受到中蘇同盟的存在和中蘇團結的力量,這正是毛澤東所期待的反應。

然而,赫魯曉夫卻像傻子一樣一直被蒙在鼓裡。赫魯曉夫訪華期間,毛澤東根本就沒有提到臺灣問題。事後毛澤東在一次黨內會議上不無得意地談到:「在有些人的印象裡,好像炮轟金門是我們跟蘇聯商量好的。其實,赫魯曉夫在7月底8月初到中國來的時候,根本沒有談什麼金門問題。如果說了一句話也就算談了,但是一句話也沒有談到。」

炮擊金門的行動對莫斯科確實是很突然的。面對毛澤東的「突然襲擊」,莫斯科當然十分惱火。當時赫魯曉夫不便公開暴露盟友之間的矛盾,但他心中的惡氣終於在一年後與中共領導人會晤時發泄出來。赫魯曉夫不僅表示反對中國處理沿海島嶼問題的做法,而且埋怨毛澤東事先沒有告知這一情況。毛澤東對來訪的赫魯曉夫解釋說,美國人「以為我們在炮打金門問題上達成了協議。其實,那時我們雙方並沒有談這個問題。當時所以沒有跟你們談,是因為我有這種想法,但是還沒有最後決定。我們沒有想到打炮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波,只是想打一下,沒曾想他們調動這麼多兵艦」。

儘管毛澤東進行了辯解,赫魯曉夫仍然賭氣地說:「我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同意不同意,那是你們的事。」他一再強調,蘇聯很不瞭解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的政策。赫魯曉夫這樣說,是因為莫斯科當時承擔著社會主義陣營盟主的責任。當中國面臨危機時,國際主義的理念和義務要求蘇聯必須出面保衛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安全和利益。

美國有限介入

炮擊行動開始後,蘇聯的反應很平靜。直到8月31日,《真理報》才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指責美蔣「在遠東地區組織實施了軍事挑釁行動」,並表示了支持中共的立場:「解放臺灣及其他所有屬於中國的沿海島嶼是中國人民的內部事務」,「如果今天有誰企圖通過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來進行威脅的話,那麼他不應該忘記,這是在威脅蘇聯」。莫斯科遲遲不以官方名義對危機做出反應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蘇聯人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況且,事態的發展也沒有那麼嚴重。

然而,幾天後美國做出的激烈反應就令蘇聯緊張起來,也讓中國人感到不安。炮擊金門前,毛澤東思考再三,猶豫不定,就是擔心這次行動會導致美國的干預。但是炮擊開始後不久,毛澤東還是看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經過反覆研究和爭吵,白宮終於亦步亦趨走上了有限干預的立場。

炮擊的第二天,蔣介石就要求美國總統發表聲明,「表明美國對外島局勢的堅定立場」。8月26日美方通知蔣介石,太平洋戰區司令根據美軍臺灣協防司令史慕德的建議,同意駐琉球海軍陸戰隊、空軍第二全天候戰鬥機大隊即調往臺灣;第六艦隊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4艘驅逐艦自地中海調來臺灣,加入第七艦隊,另調中途島號航母和驅逐艦若干自珍珠港來臺。9月2日美方又通知,美國海軍可以在三浬之外海面為蔣艦護航,空軍則接防臺灣,蔣軍空軍可增援金、馬。

實際上,此時美國已經制定了應急計畫。8月29日,艾森豪威爾召集會議專門討論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應對危機的行動計畫。會議確定分三個階段對中共的軍事行動做出反應:1.只要中共不企圖攻佔任何主要島嶼,美國將只堅持在國際海域護航;2.如果中共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軍隊很可能需要給蔣軍以直接的援助,包括攻擊沿海空軍基地;3.如果中共進攻臺灣和澎湖列島,美國軍隊將適當擴大行動範圍,並由總統決定是否使用核武器。9月2日,美國軍方甚至向國務卿說明瞭在未來危機升級的情況下,美國將如何使用核武器、使用哪種核彈頭的問題。

美國人越來越明顯的強硬態度,讓毛澤東感覺到依靠武力是無法取得金、馬的——只用炮擊嚇不走蔣介石,採用空軍轟炸和陸軍強攻,又會導致戰爭升級,引來美國人。9月3日,毛澤東下令炮擊暫停三天,責成中央軍委起草了《對臺灣和沿海蔣佔島嶼軍事鬥爭的指示》,指出炮擊金門「是一種持久的鬥爭」,並規定:目前不宜進行登陸作戰;炮擊也要有節奏,打打看看;海空軍不得進入公海作戰;不准主動攻擊美軍。9月4日晨,電臺廣播了中國政府聲明,宣布12浬領海線。在當天召開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提出,美艦入侵我領海,我有權自衛,但不一定馬上打炮,可以先發出警告,相機行事;同時準備與美國恢復談判,還要開展宣傳攻勢,但不要說過頭話。

顯然,毛澤東變得謹慎了,並且已經準備好退路。宣布擴大領海權,不過是最後一次警告美國不得為蔣軍護航。但是在白宮看來,這是試圖迫使美國放棄已經做出的決定。於是,9月4日杜勒斯發表聲明,宣布美國「認識到確保和保護金門和馬祖已經同保衛臺灣日益有關」,並且已經做好軍事部署,以便一旦總統做出決定時立即「採取既及時又有效的行動」。臺灣報紙也跟著鼓噪:美國正在考慮對臺灣海峽的軍事衝突採取從護航直至「投擲原子彈」等「五種行動」。台海局勢頓時緊張起來。

莫斯科給北京打開核保護傘

這一下輪到莫斯科著急了。9月5日赫魯曉夫打電話給駐華使館,說他準備派葛羅米柯秘密去北京,通報蘇聯對台海局勢的看法。蘇聯政府正在起草一封措辭強硬的赫魯曉夫致艾森豪威爾的信,希望就此與中國同志交換意見。9月6日葛羅米柯到達北京,並分別會見了周恩來和毛澤東。

關於這兩次談話,目前尚未發現檔案文獻,但有雙方當事人的回憶錄。葛羅米柯回憶毛的說法大意是:美國可能冒險,中國已有考慮;如果美國進攻中國,甚至使用核武器,中國的策略是誘敵深入,待美軍進入華中地區後,蘇聯再使用一切手段對其實施打擊。陪同葛羅米柯訪華的魏列夏金回憶說:毛澤東表示,中國不怕核訛詐,如果美國實施核打擊,中國政府將退守延安繼續鬥爭。

閻明復當時擔任毛澤東的翻譯,他的回憶比較詳細:當毛澤東說到如果與美國作戰將採取關門打狗的做法時,葛羅米柯說,對你們的這種戰略我不能評論,但是要考慮現在是原子彈時代。這時毛澤東回答說:「原子彈有什麼可怕?我們現在沒有,將來會有;我們沒有,你們還有嘛。」又說:我們的方針是自己承擔這場戰爭的全部責任,不要你們參加。我們不同於國民黨,不會拖蘇聯下水。至於同美國作戰,那是將來的事情,不是當前的問題。當前我們不會打臺灣,這點請轉告赫魯曉夫。

筆者判斷,中方的回憶比較全面和準確,而葛羅米柯顯然是按照他當時的理解或事後的需要,過分強調了毛澤東要求核保護的意願。從危機前後發展的過程看,毛澤東的確沒有想過甚至力圖避免同美國發生軍事衝突,一旦美國參與進來,中國也會想方設法化解危機。但在表面上,中國一定不能示弱。這當然就需要顯示中蘇同盟的力量,就需要蘇聯給以援助。不過,毛澤東所需要的只是一種威懾力量,這種威懾即使不能阻止美國參與,至少可以防止事態擴大。因此,蘇聯政府和領導人的介入,還是必要的,對於赫魯曉夫信函的內容,毛澤東也是滿意的。

9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周恩來的聲明,宣布願意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同一天,赫魯曉夫在給美國總統的信中打開了核保護傘,他「呼籲美國政府採取明智態度,不要採取可能招致不可挽回的後果的步驟」。在評價美國的聲明時,赫魯曉夫指出:「在目前美國早已不是原子武器的壟斷者的情況下,它想用原子武器來嚇唬其他國家的企圖完全是徒勞的」。他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並鄭重聲明:侵犯中國也就是侵犯蘇聯,蘇聯將盡力維護中蘇兩國的安全。應該說,這個表態對於制約美國的決策,不是沒有作用的。大敵當前,一致對外,莫斯科似乎已經忘卻了對中國擅自採取軍事行動的不滿。

赫魯曉夫的信件於7日晚交給美國,同時在電臺播出。根據俄國的檔案,當天周恩來與葛羅米柯還有一次談話。周恩來轉述了毛澤東暗示的意思:在炮轟金門時,中共中央已經考慮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發動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包括使用戰術核武器摧毀我們的城市。這時蘇聯不必參戰,只需對美國發出嚴重警告。只有在美國動用更大的核武器並以這種方式冒險擴大戰爭的時候,蘇聯才應該使用核武器給以報復性打擊。

9月27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感謝中國不使蘇聯捲入戰爭的「高尚氣節」,並表示在中國遭受敵人進攻時,蘇聯不會袖手旁觀。「蘇聯擁有不僅能制止戰爭,而且能夠毀滅我們共同敵人的可怕的武器」,如果在中國受到核打擊時蘇聯卻不來援助,那將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大災難」。10月15日,毛澤東給赫魯曉夫親筆回信,信中說,中國領導人被「你對馬列主義和國際主義原則的無限忠誠深深地感動了」。應該說,毛澤東這次接受蘇聯的幫助,並非虛情假意。

中蘇分歧潛伏同盟危機

周恩來的聲明和赫魯曉夫的信函並沒有使危機平息下來。由於美國軍艦按原計畫進行護航,9月8日國共之間再次爆發大規模炮戰,蔣艦被擊沉、擊傷各一艘,美艦不戰而退。9月11日,因蔣軍炮擊廈門大學和美艦再次護航,解放軍開始了第四次大規模炮擊金門,發炮2.5萬餘發。同一天,艾森豪威爾發表電視演說,宣布美國無法接受讓其撤軍的建議,表示美國在「武裝侵略」面前決不後退。軍事衝突顯示出加劇的趨勢。

為了緩和局面,9月13日,毛澤東指示炮擊改為「打零炮」,「使敵晝夜驚慌,不得安寧」。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但很快就陷入僵局。次日,赫魯曉夫在克里米亞接見中國大使劉曉,除對台海緊張局勢表示不安外,還提出一個建議:為打破美蔣在太平洋地區的海空優勢,蘇聯打算向這一地區派遣一支空軍部隊,幫助中國制止美蔣的侵略陰謀。赫魯曉夫的建議並非只是說說而已,9月25日蘇聯軍方報紙報導說:我們的戰士已經做好準備,一旦需要即可提供援助消滅侵略者。但在中國人看來,莫斯科似乎是不懷好意。毛澤東給赫魯曉夫回信,婉言謝絕了蘇聯的建議。

10月4日赫魯曉夫又來信,提出向中國提供導彈部隊問題。毛澤東考慮的方針是:「地空導彈應賣給我,由我使用,他們派少數人來教。」事隔兩個月,毛澤東在鄭州會議上說,蘇聯要派導彈部隊和空軍到福建前線,我們沒有同意,因為他們說這些部隊要由他們自己指揮。看來,他們還是想控制我們的沿海,控制福建,就像美軍駐紮在臺灣一樣,以後我們有什麼動作都得問他們。

中國的拒絕令赫魯曉夫十分不滿,而且隨著事態的發展,中蘇在如何利用外交手段消除危機方面的分歧也逐漸加深。中國主張通過中美及國共之間的直接談判解決問題,赫魯曉夫為了在蘇聯的參與下盡快消除危機,決定把臺灣問題國際化,他反覆呼籲由聯合國或多邊國際會議處理危機,並暗示可以召開多國會議,通過 「共同努力」消除遠東危機。

9月27日,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討論了蘇聯政府關於消除遠東緊張局勢的措施,即爭取10月初在新德里召開包括中、蘇、美在內的十國首腦會議,討論臺灣問題。10月5日,周恩來正式向蘇方講述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即決定暫不收復金門,準備發表一個告臺灣同胞書,從10月6日起,停止炮擊7天。迫於中方的態度,蘇聯不得不收回自己的建議。

10月6日,彭德懷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台海局勢便漸趨緩和。從危機全過程來看,毛澤東事先有意對蘇聯隱瞞這次軍事行動,後來拒絕蘇聯派軍隊到中國參戰,反對蘇聯召開十國首腦會議的建議,處處都以實際行動顯示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具有獨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挑戰莫斯科的領導地位。中蘇之間由此種下的分歧給同盟關係籠罩了一層陰影,最終導致同盟破裂。

来源:文史參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