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美之行,折射中美各自機遇與挑戰
引言:「其實對於如何真正強國,中國政府可以參考一下2000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之間的一段對話。孔子認為,強國只需做到三點即可,即「足兵,足食,民信之」,而三點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信之」,即老百姓相信自己的政府,由此產生了成語「民無信不立」(語出《論語•顏淵》)。按照孔子的觀點,國強而民不富,是政府的失職;國強而不富民,則是政府不惜民,反過來百姓也不會真心擁戴政府。」
【看中國記者岳楓揚綜合報導】1月19到2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訪問期間中美兩國企業簽署約450億美元對大陸出口的協議,其中包括採購200架波音客機,價值190億美元。這些協議將支撐美國23.5萬個就業崗位。
針對此次訪問取得的成果,中美兩國媒體的報導卻不盡相同。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稱,此次訪問是中美雙邊關係的一個里程碑,是對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兩國關係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美國媒體則對此反映冷淡。華盛頓郵報在一篇分析文章稱,胡錦濤此次訪美是象徵意義大過實質內容;美國之音也在其中文網站上發表文章稱,胡錦濤訪美是「光彩散後,分歧依舊」。
縱觀整個訪問過程,中美之間的主要分歧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如朝核問題和伊朗問題,南海主權問題和東海糾紛問題,人權問題和匯率問題等。但有一點中美兩國領導人已經達成了默契 :美國會繼續堅持上述分歧中的立場,但也不拒絕中國政府提供的經貿合同;中國可以幫助美國經濟,也並不介意和美國分歧依舊,但前提是美國不要觸犯中國政府的「核心利益」──即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2009年在華盛頓出席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所提出的要「維護基本制度和國家安全」。
白宮的上述立場遭到了美國媒體的批評。訪問期間歐巴馬和胡錦濤舉行聯合記者會時,美聯社記者直接向歐巴馬和胡錦濤就中國民主和人權問題發問,並要求歐巴馬向美國人民進行解釋,導致歐巴馬在現場一度非常難堪。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國中期選舉失利後歐巴馬政府面臨民意支持率和就業率下降的雙重壓力,同時又有能直接影響歐巴馬選票的波音,微軟等大財團的強烈要求,因此儘管很難在施壓人權問題和接受大額訂單之間做出選擇,歐巴馬政府最終還是把後者作為第一選擇。事實上通過此次訪問顯示歐巴馬政府對中國政府持有的雙重態度,即:不會為了堅持美國一直倡導的民主和自由,而拒絕中國政府提供的現實利益。
其實,如果歐巴馬政府堅持在民主人權問題方面向中國政府施壓,拒絕中國政府提供的經貿合同,未必會導致歐巴馬的民意支持率下降。拒絕經貿合同會得罪波音、微軟這些大的財團,同時會失去25萬個本已到手的就業機會;但堅持民主人權為本的精神會也許會打動無數美國草根民眾,也許會幫助歐巴馬獲得更多的民眾選票。
從另一方面來看,美國對中國政府持有的雙重態度,勢必導致其在人權及人民幣匯率等政治經濟問題上態度的軟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中國政府進一步實施這種「投資外交」。然而,這種經濟利益達成的一致勢必是短暫的,而且也不可能真正解決中美分歧。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變成中國政府會不斷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買單,以此平衡其在政治經濟等其他方面和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分歧。如果這樣持續下去,一旦中國經濟發展出現問題,或者中國的民生問題導致社會出現大面積動盪,中國這個13億的人口大國對整個世界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一點,也許是歐巴馬政府需要重新審視的。
美國前總統里根1987年在勃蘭登堡門發表的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拆掉柏林牆,曾經使全世界為之動容,並最終導致柏林牆在2年後被拆除;而冷戰結束後進入和平發展時代,儘管美國執政兩黨不停更替,美國政府在近10多年來的以經濟為主的發展路線,似乎和其倡導的自由和民主已經漸行漸遠。 如何既帶領美國經濟走出低迷,又堅定支持並主導其倡導的自由民主精神,這一點對於當前的歐巴馬政府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也一個巨大的挑戰。
與美國政府類似,此次胡錦濤的美國訪問,也顯示出中國政府正面臨巨大挑戰。近一年多來中國政府領導人在頻頻攜帶大單出訪其他國家,從溫家寶訪問德國到胡錦濤訪問法國和葡萄牙;從溫家寶訪問印度再到李克強訪問英國和西班牙,直至這次胡錦濤訪美,都在出訪國家簽署了大量訂單。據統計2010年中國領導人出訪簽署的訂單總額已經達到1,910億美元。
外界分析,中國領導人頻繁出訪歐洲、亞洲和美國並簽署大量訂單,是為了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的支持。中國政府在2010年在政治經濟方面都遭遇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朝鮮半島問題、南海主權問題、以及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政府在韓國和日本的兩次軍演,以及朝鮮炮擊韓國事件後,美日韓達成戰略同盟而拒返中國主導的六方會談,表明中國和亞洲鄰國之間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經濟方面歐盟和美國持續就人民幣升值問題向中國政府施壓,而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通漲壓力不斷上漲,中國政府不得不將其2011年的貨幣政策從「寬鬆」調整為「緊縮」。這一切都說明中國政府目前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方面,調整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因此,在目前經濟危機籠罩各國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依靠其持續增長的GDP來挽救西方國家的經濟,在當前無疑能幫中國政府贏得巨大的國際支持。也使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對待中國政府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問題態度趨於軟化或者不再深究。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人權問題。在此次記者會上,當胡錦濤被問及中國人權問題時,胡錦濤回答中國人權確實存在問題,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自己會去解決。言下之意,就是美國也有自己的問題,中國政府不會評價美國的問題,但美國也沒有資格評價中國的問題,這屬於中國的內政。這個回覆,和中國外交部及中國其他領導人在被問及人權問題時的答覆如出一轍。但事實上如果深究一下不難發現,中國所指的美國存在的問題,和中國存在的人權問題是不在一個層面上的。例如,美國的問題,如果美國總統解決不好,可能會導致美國總統及執政黨下臺,但美國政府還是美國政府,僅僅只是換了一個政黨或者總統;而當前中國的人權問題所帶來的社會矛盾,正在日益激化,這有導致中國政府和執政黨的瓦解的可能,而中國政府不可能用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的政體方式進行延續。因此在人權這個問題上,中國政府是無法讓步的,這也就是戴秉國所說的中國政府的「核心利益」。也就是說,中國政府用經濟買單的方式,換來了美國政府對中國人權問題上保持緘默。同時,波音和微軟等巨頭公司可以繼續從中國這經濟增長的蛋糕中分到利益。GOOGLE谷歌公司在2010年初被迫離開中國大陸時,微軟和IBM等美國公司嘲笑谷歌GOOGLE不理解中國市場,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指谷歌GOOGLE沒有看到這一點,無法和中國政府做生意。
但中美兩國政府這種合作的持續也帶來了一個隱患,那就是:中國GDP的增長態勢到底能持續多久。世界銀行在1月13日對外發布的最新《2011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8.7%;另據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報導導,2009年中國政府制定的扶貧標準是人均年收入1,196人民幣,按照這個標準,2009年中國大陸貧困人口達到8,000萬人;如果扶貧標準提高到人均年收入1,500人民幣,那麼2009年中國大陸貧困人口將達到2.5億。而聯合國制定的赤貧標準是人均日收入2美元,也就是年收入730美元,遠高於1,500人民幣;按照聯合國的赤貧標準推算,2009年中國的赤貧人口超過6億。如果目前的通漲和就業問題導致中國的貧困人口繼續增加,會導致中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失業人口增加,社會矛盾更加激化,中國社會將會長期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中,中國的經濟將很難持續增長。
其實對於如何真正強國,中國政府可以參考一下二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之間的一段對話。孔子認為,強國只需做到三點即可,即「足兵,足食,民信之」,而三點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信之」,即老百姓相信自己的政府,由此產生了成語「民無信不立」(語出《論語•顏淵》)。按照孔子的觀點,國強而民不富,是政府的失職;國強而不富民,則是政府不惜民,反過來百姓也不會真心擁戴政府。
一個政府可以在危機時候,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採取犧牲民眾的利益來幫助政府度過危機,也許還能理解,但如果一個政府的發展完全或大部分是建立在持續犧牲民眾利益基礎之上,這樣的政府肯定無法長久,也是國際社會所無法包容的。如何在「核心利益」和「利民」之間做出平衡和選擇,將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政府當前面臨的最大機遇和挑戰。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胡錦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