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兩難處境

從國際環境看,美國經濟已緩慢復甦,但還不穩固,特別是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歐巴馬政府已感受到明顯壓力。為了推動經濟增長,也為了向選民有個交待,美國已經出臺了二次量化寬鬆政策。這會推動「熱錢」流入亞洲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推動全球物價上漲。「熱錢」流入中國和國內寬鬆金融環境結合,會導致投資資本的異常活躍。如果美國就業形勢仍不好轉,美國出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是完全可能的。

歐洲經濟的核心問題是債務,在希臘和北愛爾蘭倒下後,下一個可能對象是西班牙。如果西班牙倒下,會引致全球經濟動盪。因此,分析中國的經濟形勢,務必盯著歐洲債務問題,特別是西班牙債務問題。

從國內環境看,基建投資、房地產和出口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居民消費的作用還不明顯。基建投資中,高速鐵路正進入全面建設期。房地產面臨泡沫風險。出口要看世界經濟形勢。總之,有效經濟增長並不穩固。

中國的問題是接踵而至的通貨膨脹。2010年11月的CPI同比增長5.1%。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是中國沒有面臨過的情況。中國缺少治理這種情況下的通貨膨脹的經驗。改革以來發生過的三次通貨膨脹,雖各具特點,但都是採用「踩剎車」的方式治理的。

中國正面臨一種兩難處境:既不能「踩油門」,又不能「踩剎車」。這是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貨幣政策走向的一個基本判斷。因此,無論是為了防止通貨膨脹,還是防止「熱錢」興風作浪,中國前段時間實施的金融寬鬆政策都難以為繼。

儘管全球經濟復甦和中國經濟增長還不穩固,但中國不得不逐步收緊金融政策。金融政策應首先退出寬鬆政策,繼續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的穩健水平。投資和財政政策也應視情況而定,可分期逐步退出寬鬆政策。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