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聲響起來

大陸最近通脹嚴重,老百姓生活百上加斤。於是,很多深圳人跑來香港「打醬油」,已快被遺忘的中英街又旺了起來。百姓面對不斷升高的CPI,想破頭皮採買點便宜貨,其實是無奈之舉,他們在心頭更多的是一聲嘆息。

最近網上流傳一首經改編的歌《漲聲響起來》,重填的歌詞寫盡了草根對生活艱難的感慨。歌中唱到:

站在超市的櫃臺,

看看啥都漲起來!

我的心中悲傷又無奈。

低價東西不在,

多少價格已更改,

百姓買不起青菜!

回想小時的白菜,

兩毛錢買一大袋,

我的眼淚忍不住掉下來!

多少高樓在蓋,

多少好車在賣,

我卻要勒緊腰帶!

漲聲響起來,

我心更無奈,

工資漲不過物價快!

漲聲響起來,

我心更明白,

今後可能要吃咸菜。

生活在這個時代,

哪個行業不腐敗?

我的心中氣憤又無奈。

雷鋒已經不在,

社會風氣已變壞,

公交都提到兩塊!

睜開眼匆匆上班,

整天忙著還房貸,

快樂悠閑的生活已不在!

多少酒店忙碌,

多少地攤在擺,

貧富差得如此快!

漲聲響起來,

我心更無奈,

百姓永翻不過身來。

漲聲響起來,

我心更明白,

不如回到八十年代。

這首歌原名《掌聲響起來》,原唱是鳳飛飛,掐指一算,流傳世上已然20多年。改寫歌詞的人,想必也是人到中年。仔細看歌詞,寫盡了社會百態,比如貧富懸殊、禮崩樂壞、腐敗盛行和一切向錢看的不良風氣,作者不滿現實回憶過去,最後的結論非常頹喪:希望重回均貧富的貧窮時代,希望重回上世紀80年代中初期那個工資不高、物價也不高的時代。

中國社會因言論渠道不暢,段子文化流行。嬉笑怒罵的各類段子,往往能精到地點出社會弊病,它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社會情緒。《漲聲響起來》表面寫的是通脹,其實深層是在宣泄對社會分配的極度不滿。有位白領網友說,她是邊看邊唱邊哭,她說,自己好歹是個白領,怎麼面對生活竟感覺如此艱難!她說自己身在北京,月薪5000元,可是去掉房租一大塊,剩下的錢也就只能填飽肚皮了。

大陸的基尼係數多年高居0.45左右,現在據說竟達到0.6,早已到了崩潰臨界點。社會分配的問題,一是國進民退,財富被國企壟斷和政府掌握。壟斷的國企將高昂的管理成本,不停地往百姓身上攤薄,並且屢屢逼宮漲價,成了名副其實的惡僕;二是在權貴集團瘋狂掠奪下,財富日趨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去年年底的最新數字是,不到0.1%的人擁有整個社會45.8%的財富。中國的貧富懸殊,已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三是百姓稅負太重,早幾年中國稅負排名就是全球第二,近年中央稅收增幅遠超GDP增速,說明稅負水平一直居高不下。最為可氣的,海關藉口「與人方便」,強劃5000元的行郵稅槓槓,弄得民怨沸騰,上個月30日,海關自己挺不住了,終於將免稅稅基提高到8000元以下。

寫這篇文字的時候,看到這麼件事: 33年前,四川的湯婆婆在銀行存了400塊錢,這筆錢當時可以買下一套房子,但是她忘了取,最近取出來了,連本帶息取出了835塊錢。湯婆婆的這筆錢,當時可以買400斤豬肉,1818斤麵粉,727盒中華,或50瓶茅台,而現在可以買420斤麵粉,69斤豬肉,20盒中華,1瓶茅台。

寫這件事的作者感嘆銀行很黑,難怪林毅夫說,窮人把錢存入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西蒙周看完,心中卻很酸楚。改革開放30多年,到底是誰摘到和享受了財富增長的成果?湯婆婆的問題在於,她錯誤地信任了銀行,而沒有把400元錢進行投資,以致錢只能生利息,卻不能下金蛋。但是,中國最多的是湯婆婆式的黎民百姓,他們辛苦勞作,他們創造財富,不能因為藉口他們缺少理財技能,就不配或不能享有改革開放財富增長的成果。他們有充足的理由,在社會分配中佔有重要的一席。

現在當局天天發文限價,在根本的分配體制上卻著墨不多。這其實是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即使當下緩和了通脹,也是暫時的,過不多久,百姓又會唱起新版本的《漲聲響起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西蒙周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