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通脹」還是「增長」?北京面臨艱難抉擇(圖)

 2010-12-13 23:3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在世界經濟危機期間,中國市場基本保持穩定,這曾讓西方世界羨慕不已。而現在,全球經濟剛剛出現回暖跡象,中國政府卻已經開始為景氣過熱而導致的貨膨脹而感到頭疼了。


食品價格上漲影響民生

中國的物價越漲越高,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已經讓老百姓怨聲載道。根據官方數字,中國今年11月份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5.1%,創下 28個月來的新高。而與今年年初相比,中國民眾在11月中為購買食品所支出的金額增加了11.7%。北京理工大學胡星斗也認為,中國實際的CPI可能遠高於官方數字,「比如食品類的價格普遍上漲了20%,甚至有些食品價格上漲了50%以上。而食品類佔CPI的比重達到34%,由此可見很有可能中國真實的 CPI數字不止5.1%。」

世界經濟危機之後,中國與各大主要經濟體一樣,都推出金額龐大的景氣刺激計畫。兩年之內,中國國內貸款額超過17萬億人民幣。貨幣超量發行所導致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視。12月12日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會議明確提出要「控通脹,穩物價」。此前,中國官方已經通過減少農產品產銷的中間流通環節,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揚,而這一做法已經受到了一定的成效。

而中央經濟會議上做出了一項重要決策是: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通脹風險。不少專家解讀稱,這裡的「穩健」可以被認為是"緊縮政策"的比較溫和的表達方法。中南海希望能夠通過提高信貸成本,來控制經濟景氣過熱增長,從而平抑價格上升失控的局面。正因如此,中國央行今年內第六次宣布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利率。但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僅僅通過緊縮貨幣政策依然不足以控制通脹局面,「如何在‘控物價'和‘保增長'之間取得平衡,這始終是中國政府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實際上中國政府仍然把‘保增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要‘保增長',必須採取寬鬆的財政政策。雖然我們的貨幣政策逐漸收緊,但財政政策依然寬鬆。但從世界經驗來看,要真正控制通脹,財政政策也應當從緊 ,從‘過度寬鬆'轉向'適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德國之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