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溯源:「中」原來的意思是一面旗幟(圖)

 2010-12-12 22: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最早的「」字的右邊還有幾橫,表示旗上飄揚的流蘇須。

今天「中國」的概念非常明確,但是歷史上,這個詞的含義是逐步變化的。我們現在發現的最早的證據,是在陝西出土的一個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銘文,其中已經出現了「中國」兩字。銘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這一帶以後,在祭天的時候說,我現在開始擁有中國了。其他的文獻在提到周武王的時候也載有這件事,所以證明「中國」這個詞的出現到現在至少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一些著作如《書經》、《詩經》中也有「中國」這個詞。 

這個「中國」與今天的中國是否一樣呢?實際上相差很大。「國」開始的意思就是一個城、一個邦或者一個邑。住在裡面的叫「國人」,住在外面的就是「郊人」。正因為如此,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很多的國,一般就稱為萬國,比如說「萬國來朝」,比如大禹會諸侯,應召而來的有「萬國」。當然並不一定真的有一萬個,可能幾千個,總之是相當多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名字可考的國還有好幾千個。又比如講到周武王伐紂,「諸侯八百」都來響應,也說明當時國很多。但經過長期兼併和淘汰,到戰國後期,就號稱「七雄」,實際上還剩下幾個小的諸侯國,但加在一起不會超過20個。所以一開始國的概念很小。

「中」原來的意思是一面旗幟。最早的「中」字的右邊還有幾橫,表示旗上飄揚的流蘇須。但這個旗幟不是隨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營或者什麼地方的中間,這個旗幟一插,大家就聚集在它的周圍。所以這個字就演變為中間、中心、中央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中國」,就是在萬國中處於中間的國、中央的國、最重要的國。由此延伸出來,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間的地方。這是「中國」的本義。既然如此,當然不可能一開始就覆蓋我們今天整個國家,甚至到清朝的時候,有的時候「中國」這個詞也沒有包括我們這個國家的全部。

第一,從政治上講,「中國」往往就等同於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說,唐宋的時候它所管轄的範圍一般就可以稱為中國。但是如果唐宋中央政府沒有管到的地方呢?比如說大理國。因為金庸小說的流傳,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國的前身是唐朝的南詔,就是今天的雲南和相鄰的緬甸一帶,從唐朝中期開始,中原王朝就管不到它了。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蒙古人才把它征服。所以講唐朝後期、五代和宋朝的歷史,往往不包括今天雲南。在當時人眼中,它當然還不是中國。這個概念與我們今天講的中國就不同了。

第二,從民族上講,它的含義又往往等同於華夏諸族或者漢族,與它對應的所謂蠻、夷、戎、狄這些少數民族一般不被認為是中國。比如雲南、貴州這些地方不是中國,這個話今天看來當然不對,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這些地方不是華夏諸族或漢人住的地方,當然不能稱為中國。又比如蒙古高原,無論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反正都是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聚居著,史書中大多不將它當成中國。這也是它歷史上的概念。

第三,從文化上講,往往只是華夏族或漢族的文化才被當作中國文化。甚至到現在為止,講中國文化,往往還有這樣的缺陷。比如我們經常討論中國文化,但很少想到中國文化應該包括今天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我們一講中國文化,腦子只想到漢族,只想到華夏文化,只想到受漢族影響比較深的少數民族。

第四,從地理上講,它往往只等同於中原地區,但這個概念是逐步地擴大,因為當周邊地區一旦跟中原聯繫起來,它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強調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當地的統治者或者人民都以成為中國的一分子感到自豪。比如春秋的時候,楚國國王就自稱蠻夷,老是跟中原打。但是到了戰國時候,楚國就認為自己現在這麼強大,已經接受周王的封號,而且已與其他諸侯國平起平坐,怎麼不是中國呢?所以楚國人不再說是蠻夷而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了。四川盆地原來是巴、蜀的地方,後來秦國把它征服,有很多人遷移到那裡去。到漢朝,巴蜀地區就被看成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史書裡講的中國有不同的含義,要正確理解,不要曲解。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