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史」

中國是世界上信史最長、最完整的國家。中國人可根據歷史來判斷現實。唐代著名史官劉知幾在《史通》中說:「蓋史之為用也,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也就是說,歷史是用來記錄功績、糾正過失,分清善惡、辨別好壞的。那麼這就要求做史官的人,必須做到秉筆直書,如實記錄。

史官的歷史要追溯到黃帝時期,沮誦、倉頡就是史官,他們那時負責造字。據說倉頡有四隻眼睛,他通過眼睛觀察到萬物的形狀,模擬出他們的聲音、形狀,創造出了像形字和形聲字,通過一些事物表達意思,又創造了會意字。

《說文解字》上的解釋:「史,記事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就是說:史,是記事,堅持公正直筆。所以對於史官的要求也就一目瞭然了,史官就是要如實地記錄,不得偏私。不僅如此,古代還有一個規定,君王不許觀看當朝史書。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死後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人們把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理衣冠;將歷史作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朝代的興衰更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瞭解到自己行為的得失與對錯。唐太宗還說,「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魏徵死去,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從這句話我們看到,李世民是通過歷史、人言,來知道自己行為上的過失。所以貞觀二年,他還在門下省設立了兩名起居郎。貞觀十年,褚遂良做上了起居郎一職,專門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

在《史館雜錄上》記載了李世民和褚遂良之間有這麼一段故事:一天,李世民很想看《起居注》,想知道自己在言行上有什麼過失,從而可以改正。就問褚遂良:「卿知起居注,記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褚遂良回答:「今之起居注,古之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庶乎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意思是,今天所設立的起居之職,就是古時的左右史官,皇帝的善舉惡行統統要記錄下來,以約束皇帝不違法。至於皇帝要親自看起居注,這是沒有先例的。

李世民又問:「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如果我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記下來嗎?

褚遂良回答得很硬氣,「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君舉必記。」遵守道理不如遵守為官的職責,臣的職責就是記錄君主的言行,無論君主有任何舉動,臣都是要記錄的。

門侍郎劉洎說:「即使您下令讓褚遂良不記錄,天下的人也會記錄的。」

李世民又問大臣房玄齡:「為什麼君王不能看看國史?」

房玄齡說:「國史是善惡必記的,臣子因擔心自己所記錄的事會觸犯了聖意,從而篡改歷史,所以才規定君王不許看當朝史書。」

唐太宗是英明之君,他對褚遂良有拂龍意的回答不但沒有計較。而且唐太宗在臨終前,還將他委任為託孤輔政大臣之一。正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任用正直敢言的官員,才使「貞觀之治」的形成有了必要的條件,並為唐代的開明政治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歷史之所以能保存的如此完整,正是因為有一批公正撰寫歷史的史官。他們為了給後世留下一部真實的歷史,付出了巨大代價,遭受了許多磨難和厄運,有不少史官丟掉了性命,還有像司馬遷更遭受宮刑之辱。史官的巨大付出,才使我們這些後世子孫今天能看到古代的真實歷史,能知曉聖賢的品德和小人的奸詐,才能明辨是非真假,才能看清幾千年的朝代的更替和起落興衰,才使中華民族智慧善良,生生不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