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賣的臺灣》導演刁毓能在英國
11月3日到5日,一部講述臺灣國民黨當權期間「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的好萊塢電影在英國幾座城市上映。
《被出賣的臺灣》以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江南案」、「陳文成案」、「林義雄滅門案」以及臺灣戒嚴時期,國民黨派人赴海外監控留學生動態的歷史為基礎,講述一位不諳中文的美國FBI探員赴臺協助偵查命案的經歷。以下是BBC中文網對該片的監製、編劇兼演員的刁毓能的專訪。
記者:為什麼要拍《被出賣的臺灣》這部涉及「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的電影?
刁毓能(以下簡稱「刁」):好萊塢從來都沒有一部表現國民黨統治臺灣時期「白色恐怖」的電影。這段歷史在美國和西方鮮為人知。西方人根本不瞭解,臺灣留美學生中有間諜。我們認為,這一時期對臺灣與美國、大陸之間的關係以及臺灣人民來說非常重要。對臺灣人自我認同感的形成也至關重要,這在今天仍然影響台海關係。
記者:這部影片以陳文成、江南、林義雄案等真實事件為基礎,那麼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白色恐怖」時期的真實情況?
刁:這些案件是《被出賣的臺灣》的靈感來源,但是電影講的故事是虛構的,所有的人物也是虛構的。影片中的每一位主要人物至少有兩、三位真實人物或事件作為基礎。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些虛構的人物和情節,使觀眾去瞭解這些真實案件。我們的做法非常好萊塢—跟《盧安達酒店》、《辛德勒的名單》、《慕尼黑》等影片類似—把真實事件虛構化。
記者:《被出賣的臺灣》畢竟是第一部表現那個時代的電影,如果過於戲劇化,會不會有誤導觀眾的可能?
刁:這不是一部記錄片,而是一部故事片。片頭就說明,本片的靈感來自真實事件。就好比說,《慕尼黑》的觀眾不會以為那個歷史事件跟電影中表現的一模一樣。
記者:影片的導演是美國人,幾位編劇也是美國人居多,也就是從美國人的視角看那段歷史?
刁:選擇美國導演、編劇和演員是因為這不是一部臺灣電影或者中國電影,而是面向美國觀眾的美國電影。我們想要通過好萊塢的視角對美國乃至西方觀眾講這個故事,使他們對這一主題產生興趣。
記者:《被出賣的臺灣》在臺灣引起什麼樣的反響?
刁:來自臺灣的反響很有意思,很多人不敢相信我們拍了這樣一部影片,因為在臺灣沒有人敢去碰這個主題。本片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是旅美臺灣裔人士,這令人感到震驚。也有人對此心存感激,因為直到今天,臺灣人仍然不敢討論「白色恐怖」這個話題。很多年輕人甚至對此一無所知。對他們來說,這是古老的歷史。總的來說,我們得到很多支持,票房不錯。
記者:為什麼不去臺灣拍攝《被出賣的臺灣》,而是選擇泰國作為取景地?
刁:首先,在過去的25年內,臺灣的經濟發展了很多,已經不像電影中1980年代的樣子,特別是影片中表現的臺北和高雄。我們覺得,如今的曼谷比臺灣更像那個時代的臺灣。同時,臺灣缺少一些設備,這樣就提高了成本。另外,我們籌備這部電影的時候正趕上 2008年臺灣總統大選,政局比較動盪,出於電影的敏感主題,我們擔心會遇到不順利的事。所以,我們決定去泰國取景拍攝。很多好萊塢電影都不是在原地拍攝的。
記者:如果不是趕上總統大選,會不會回臺灣取景?
刁:臺灣仍然是一個新的民主社會。我認為,《被出賣的臺灣》是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療傷過程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非常感性的話題,需要用非常明智的方式來處理。我們希望電影能夠使人們去和平地思考和討論。
記者:你認為當今的臺灣政治中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嗎?
刁:我認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的政治都有可以改善的地方。雖然臺灣是一個年輕的民主社會,但我覺得,臺灣的感人之處在於,就在不久前還是電影中表現的樣子,如今卻是亞洲最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這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因為臺灣已經成為一個民主的典型。很多人會談論臺灣的經濟奇蹟,但是卻不談臺灣的民主奇蹟。有相當多的人為臺灣的民主獻出了生命。作為電影人,我們覺得這需要被關注、被討論。
記者:《被出賣的臺灣》啟用美國偶像劇Dawson’s Creek中的明星James Van Der Beek出演男主人翁,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刁:有一定數量的好萊塢一線明星對本片感興趣。James Van Der Beek來試鏡的時候,我們感覺,他就是片中的人物。因為我們想找的是非常美國化,並且對臺灣那段歷史瞭解甚微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James本人跟影片主人翁的情況相同。
記者:電影現在來英國上映,你有什麼期待?
刁:我非常興奮,因為我期待聽到英國人乃至歐洲人對本片的看法。我們劇組中有歐洲籍人士,所以我覺得它有一些歐洲的感覺。另外,我認為,歐洲觀眾比美國觀眾更加有求知慾,他們傾向於瞭解更多的歷史背景。所以我覺得,《被出賣的臺灣》給歐洲觀眾帶來的震驚比給美國觀眾帶來的震驚會少一些。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被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