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中日摩擦期間的一點感想

作為一個在日本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長期體會著日本人沒有歧視的待遇,對日本頗有好感。
在近期的中日紛爭中,我看到了多針對中日關係,國家利益等等的評論,產生了有一些零散的感想,以及困惑。
希望能用自己的語言來為「中日友好」添加一些東西。

1. 中日曆史
先總結一下中日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
由於冷戰,戰後在美國支配下的日本免除了賠償的義務,而且對戰爭沒有進行系統的反省。
中國為了打開外交的困境,急於和日本建交,所以提出了二分論,
將一小撮軍國主義與日本人民區分對待,認為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了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了傷害。
但是這一說法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當時日本人普遍對於侵略戰爭是支持的,比如天皇是不是軍國主義分子,所以日本人沒有採用二分論。
這在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時,成了雙方爭論的根源。

在中日曆史問題中,對比德國,日本方面的責任是重大而顯而易見的。
日本方面沒有針對戰爭做出系統的反省,而且國內仍然有強烈的右翼言論。
從戰後平均每人的賠償來看,日本的負擔只有德國的1/65。
而且對比德國首相在猶太人墓地下跪,全面封殺納粹的行為,日本做得遠遠不夠。

但這不能說明中國對於日本就站有的道德的優勢。
如果我們譴責日本的話,應該是針對發動侵略戰爭。
而這就意味著,國與國的交往不應該用實力大小來說話,應該以和平雙贏的方式來進行。
中國既然在弱小的時候成為了受害者,就應該努力的保護那些弱小的國家,創建國與國的新秩序,而不應該為了成為加害國而努力強國。
所以我認為,在我們譴責日本反省不夠的同時,應該清晰的知道,我們希望日本反省什麼。
如果我們的反省中只有落後就要挨打,我認為我們的反省也是不夠的。
(如果落後就要挨打是真理,那日本只是遵循了真理而已。)

2. 現在的中日關係
中日關係由原先的中國需要日本的幫助,到現在日本依賴中國。
這期間中日的關係發生了逆轉,而且這個逆轉會越來越強烈,日本會越來越依靠中國。
現在的日本已經成為了一個民主國家,採取了很寬和的對外態度,而且經濟上也很強調全球化。
這一點從有很多中國留學生來日本留學,以及日本的國際印象中都可以看出來。
針對這樣的國家,不論是實力還是需要,我都不認為日本會是一個輕易再次發動針對中國的戰爭的國家。

3. 針對個人利益的國家利益
國家是由人構成,國家的利益就是生活在國家內部的人民每一個人的利益。
有一句話是沒國哪有家,其實也可以說成沒家哪有國。
所以在我心目中,國家的職責不應該是那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成全大多數,而是能夠保護少數人,使每一個人的利益不被侵害。
因此,說著愛國,對於國人財產進行破壞的行為,恰恰侵害了國家利益。
說這一點就是因為看到反日遊行中,有人圍住一位開著日本車的中國女士叫喊,說你買日貨就是給日本捐錢造打中國的導彈有感。

4. 針對其他國利益的國家利益
以國家利益的名義剝奪個人權利是不對的。
那以國家利益的名義去搶奪其他國家的利益是對的嗎?
對於這一點我有些混亂,只能混亂的瞎說。
如果本國的國家利益至上,也就是說明我們對於給他人的待遇按照親近的程度是有分別的。(本國人應該有更高的利益。)
按照這個邏輯,那麼,本省,本市,本單位,本家族,本人是不是應該可以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侵害他人呢?
如果不能,那麼劃分標準又是什麼?
按照國家?那麼中國人如果入了外國籍,就可以不在為中國的利益考慮。
按照民族?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比如朝鮮族,按照民族劃分他們跟朝鮮,韓國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
我覺得國與國只不過是一個擴大了的群體與群體的交往,應該遵循的是平等。
如果我們把外國人的利益不當作利益,也就是說明人與人應該按照親疏關係來不平等對待,這個與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是相反的。

5. 民族主義
3,4點主要是針對那些說為國家而戰,為國家譴責他人賣國的言行。
希望在定義他人賣國的時候,是針對他的說法進行客觀的批駁後,
而不是因為先定義他人賣國,所以否定他的說法。
與其強調「為國家」,不如為每一個生活在國家裡的「國民」來得更實際。
應該讓國家按照民意來行動的話,而不是讓民族主義綁架國家。

6. 對於中國的期待
我在日本的時候,經常感慨,如果沒有戰爭,日本人享受的一切應該是中國人現在享受的。
從而對未來的中國有很多的希望。
希望中國是一個和諧,民主的國家,
容許多種不同的聲音並存,像先秦百家一樣思想活躍。
希望中國能夠重視每一個國民的權益,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多的,而且遍佈世界各個角落,從某種意義上將,重視人權,也會成為中國的武器。
希望中國能提倡國與國的新關係,成為一個被世界尊重的大國,領導一個中國模式的國際時代。

最後,我也希望中日之間能夠實現真正的友好。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