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 歡不歡迎中國人?

由於人民幣的一再升值,歐洲旅行逐漸成為境外游的熱點,歐洲的文化和歷史與中國有著很大的不同,不少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國人都希望能到歐洲看一看。中國遊客數量的增長勢必會刺激當地住宿,交通以及購物,整體促進歐洲旅遊業的發展。從這一點來說,毫無質疑的是歐洲人沒有理由不歡迎中國人。

首次前往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由於對歐洲文化的嚮往,多選擇全面游,集中參觀各地著名景點,例如博物館以及當地文化遺產。在遊走歐洲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針對這個日益普遍的現象,歐洲很多國家的著名旅行景點都在多國語言智能講解機中設置了普通話講解功能。由此可見,很多歐洲國家都注意到了中國遊客已成為一個實為壯大的群體,

對於歐洲品牌的熱衷,亞洲人則算是首當其衝的了。在一些彙集了LV, GUCCI, CHANEL, VERSACE等等大牌的OUTLET類型的名牌城,亞洲人的面孔很常見,這其中包含了很多中國遊客。尤其是遇到季節性大減價的情況,不少中國遊客提著旅行箱前來「掃貨」,目的明確,效率性高,購買力相當強大,甚至相比歐洲本地居民的購買力和北美遊客的購買力更為強大。這使得中國遊客「出手闊氣」的作風成為了歐洲很多國家對於中國遊客家喻戶曉的印象。歐洲各國的免稅店,品牌專賣在這棵潛力巨大的「搖錢樹」面前,越來越多的增添了中文導購員。這個現象說明,歐洲的各種購物場所都會是對中國遊客熱情張開懷抱的。換句話說,中國人的錢包,歐洲人是絕對歡迎的。

有些人在問,在歐洲人的眼裡,中國人的素質高嗎?以我去歐洲旅行的觀察,中國人的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這或許與不同年齡層的遊客的受教育程度和本國文化的影響有關。我基本上沒有見到過中國的年青人隨地丟垃圾,隨地吐痰,甚至在公共場所脫鞋。旅途中我也遇到一些在著名景點取景照相的中國人,不但不會因為時間倉促而爭先搶後,妨礙別人的拍攝,還會在路行遇到其他遊客拍照時有禮貌的讓開幾秒。這說明禮儀之邦在對基礎禮儀教育方面還是立竿見影的。

而對於沒有完成這方面教育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的素質在歐洲或許可以有所提升。舉一個例子,我曾在地鐵上遇見過一個年過五十的中國婦女,在地鐵上找到位置坐下後便開始享用從中國外賣餐館買的韭菜餡鍋貼。車身一晃,婦女手裡咬剩一半的鍋貼掉到了地上,她第一時間下意識的用腳將地上的鍋貼踢向了座椅下面,繼續享用她剩餘的佳餚。半分鐘後,周圍乘客幾乎將目光集中射向她和她座椅下的半顆水餃。此時的這名婦女或許過於羞愧,從包中取出紙巾,俯下身把座椅下的鍋貼拾了起來。她對自身的反省或許是認識到了不小心被周圍人看到了她沒有將食物撿起,或許領悟再多一些則是周圍人同時無法忍受她的食物氣味。所以說,想做到令別人不反感,素質的體現則不能只停留在基礎層面。源於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習慣,國際禮儀也是不可少的。例如韭菜,它是幾乎不被歐洲當地人食用的,它的這種刺激性氣味是很多外國人不習慣接受的,更何況又是在公共場所的封閉空間內。

我還曾在歐洲的一些地鐵,火車,高檔餐廳遇到過一些大聲喧嘩的中國遊客。在很多歐洲國家,在公共場所講話控制分貝也是禮節之一。尤其在法國人看來,用餐的時候讓臨桌能夠聽清你的對話,既是不禮貌的。作為走出去的中國人,想得到別人的更多尊重甚至稱讚,就需要在行為上注意更多細節。反過來又有人問,歐洲人的素質高麼?我雖然沒有見過歐洲人在地鐵上吃快餐,在火車上大聲交談或講電話,然而我可以說,他們的素質同樣也是參差不齊的。我也舉個例子,中國和美國的階梯都是右線上行,左線下行的,但在歐洲一些地方卻能看到指示標語上清楚指出左上右下,於是我便刻意的要求自己暫時改了過來,畢竟旅行的意義之一就是體驗並尊重新的文化麼。就在當時,我看到身邊一些視標語而不見的逆行者,竟有不少人看起來是歐洲當地人。一瞬間我意識到,其實骨子裡自視清高的歐洲人也並非比我們中國人的素質高到哪去。然而在整個旅行中,我都是遵守標語而行的,因為我覺得別人怎麼看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怎麼讓別人看你。

換一個角度來說,其實歐洲也是由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組成的。不同的歐洲國家對待中國人的認識也是有所區別的。「中國人」這個概念在歐洲人的眼裡也或許有著不同的定義。在許多歐洲國家,你會看到當地有中國餐廳,中文報紙,中文指示。然而大多時候這些字體都是繁體的。這是因為在很多歐洲人眼中,中國(大陸)人,香港人和臺灣人是有區分的。

還有人問,歐洲國家的種族歧視現象嚴重嗎?這個回答是肯定的。別說是在歐洲這個白人的根基地,就連在魚龍混雜的美國,這個問題都是依然實質存在的。就例如我們國家的城裡人和農村人,就是有那麼一大部分城裡人一直自我感覺良好,也的確有有那麼一大部分農村人走入城市的時候受到排擠。走出去的中國人,在自願掏腰包給人家的時候自然是受到人家歡迎的,而倘若與人家搶飯吃,你說會不會受到歡迎呢?

很多遊客都有體會,義大利在歐洲眾多國家中是對中國人的態度相比而言最差的。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義大利作為高檔服裝生產國曾聞名於世。一直以來,尤其是在當地人看來,他們製作生產的產品是可以堪稱世界上最精湛的產品。只要一個包包,一件衣物被打上「Made in Italy」的標籤,那就基本上意味著它擁有「Made in China」的同類產品絕對不及的高端價格。然而越來越多的來自中國的生產廠家看到了這點,紛紛落戶於義大利,利用自己的生產線也打出了「Made in Italy」的標籤,他們的產品卻定位在中端價位。於是「Made in Italy by Italian」和「Made in Italy by Chinese」這兩種並沒有被標明的產品的競爭,使得義大利人認為中國生產廠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品牌質量。由此一些義大利人就對中國人形成了不良的印象。

其實現在的世界,對中國的迅速發展,不免充滿了戒備和反感。但這只是一種態度,我們只要以大國的心態和姿態面對則可。中國如若能少出現一些「奶粉門」和「玩具門」,走出去的中國人就會更不需要在乎別人的態度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