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美學中人物美與自然美的關係(圖)

 2010-10-08 01:0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歷來在中國美學傳統上對於審美對象的探討往往是以自然美和藝術美為兩大範疇。在魏晉時代,由於人物品藻在社會上的風行,成為一種富有審美性質的活動,很鮮明地突出人物美這一個審美對象的重要性,其對人物之美所作的種種概括原則,如品藻時主體的審美心胸及感受,所使用的詞彙及品評的方式,還有背後的玄學思想等,都影響了後世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欣賞及創造,三者的美感心理活動都是一致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可以相互比擬形容,以下乃分別就其間之關係作一說明。 

人物美與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原有物體的素樸之美,它有其自然屬性,如形狀、色彩、質地等客觀形式的因素。但所謂自然美畢竟是要在對人的關係中才能產生,若沒有人的意識加以觀照欣賞,自然就只是一存有自身的呈顯,沒有美與不美的問題。所以自然美除了有其客觀形式之條件外,還要依附在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和價值判斷上。

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的關係密切,人們往往將其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作用投射到自然界,使自然美在某一程度上能夠反映人類的生活,而以象徵、寓意的方式表現出來。只是自然美的形式雖是具體的,但在對人類生活的反映上卻是很不確定的,因為各個時代有其特定的審美意識,會隨著社會的生活內容而有所改變,所以「自然美是自然對象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注一),可知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內容是會改變的。

在原始社會中,一切為了求生存,人類對自然的看法大體上來是停留在實用效益的考慮上,將大自然視為生產食貨,提供生活資源所需的對象,對自然的審美意識還很薄弱,無法與生產致用的目的區別出來。隨著人類物質生產的進步,人才有餘裕將自然之自在形式與人的精神生活內容系屬起來,《詩經》和《楚辭》中就有大量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離騷》這些被歌詠的自然對象大部分都是以「比」和「興」的文學手法來寄寓抒發作者的情感思想,使外物景象染上一層人主觀的情感色彩。至於孔子對於自然美的看法,更是集中表現在「比德」的觀念上,認為人之所以對自然美的欣賞讚嘆,正是因為自然物的某些屬性特徵能夠比擬象徵人的某些道德質量,所以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這種把自然倫理化,拘限於道德範疇中的審美傳統,從先秦就一直延續到兩漢。

到了魏晉,名士對於自然美的觀照才有了較為純粹如實的審美態度,他們把自然山水視為一種獨立的欣賞對象,本身即具客觀的審美價值,無須再以致用或道德的觀念比擬。名士這種對自然美的看法,是與其社會生活內容有密切關係,當時所熱衷的是人物品藻的活動,追求一種風神之美,在人物美與自然美的關係上,就一改以往有比附目的的傳統,而純就二者的生機風采作直接的欣賞對比(注二)。

有人嘆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

裴令公:…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賞譽⟩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賞譽⟩

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賞譽⟩。

這種以自然美的事物來比喻形容具有人物美的名士,在時人看來,顯然二者的美感性質相通,都能表現出一種自然純真而不矯飾的天機。正因為名士所追求飄逸玄遠的「風神」主要是老莊思想下的產物,而宇宙山川生機的運化正是最能體現大道無為的自然生長作用,所以用自然之美來品題人物不啻是一種最高的讚揚。

魏晉名士喜愛遊覽名山大川,面賞自然景觀,用以滌除胸中俗情,使之心神舒暢,甚至將人物品藻的語言方式應用在自然美上,如:

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雲意。」⟨言語⟩

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言語⟩

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山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言語⟩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道壹道人好整飾音辭,從都下還東山,經吳中。已而會雪下,未甚寒,諸道人問在道所經。壹公曰:「風霜固所不論,乃先集其慘淡;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言語⟩

名士這種對於自然美的熱愛,究其審美思想的內容是由於道家哲學的影響,莊子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遊⟩,認為天地自然素樸的狀態就是最高的美,而「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山林皋壤之美與實用或道德目的無關,才能使人欣然而樂。

名士這種對自然的審美態度,升高到極致,就會把自己在精神上逍遙自由之需求推廣到外界的事物上,希望宇宙萬物都能以其本來面貌呈現,而不願對外物造作勉強,失去其自然之天性。如:

支公好鶴,往剡東岇山。有人遣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鎩其翮。鶴軒翥不復能飛,乃反顧翅垂頭,是之如有懊喪意。支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言語⟩

而在人物品評上亦有相同的詞語,如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顯示岀名士酷愛精神上的自由,進而能推己及物,把人與自然物的美感價值等量齊觀。

總之,因為名士個體精神人格的自由能夠充分實現,所以才會以自然界的活潑生機為美,所謂「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容止⟩注引孫綽⟨庾亮碑文⟩,就是指以一種虛靜的審美心胸來面對山水,山水之美才能如其實呈現出來,這種審美型態很接近莊子主客一體的「物化」意境,而大不同於孔子「比德」的審美觀,亦不同於荀子「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的戡天役物思想。

純粹的自然美雖然是被名士所開展出來,而反過來,它又能作為名士取法欣賞的對象。名士常以自然的風姿來形容稱頌人物之美,甚至認為不同的山水能夠融鑄岀不同類型的人物,如「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 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英多」⟨言語⟩,魏晉名士的人格與自然其實已經是不可分的。他們在大自然中悠遊暢神,所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颣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並因而開啟的後世大量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創作,這標示著中國歷史上對自然美的欣賞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歸結其本還是由於名士人物美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