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養生,內外兼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個人為了生活忙忙碌碌,總是到身體出現狀況才驚覺健康亮了紅燈,回頭追尋養生健康。古人對於養生長壽可說是全方位的調整,促進身體及心靈健康,了解古人的智慧,平時養成好的習慣,實現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
養生的飲食
中國古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飲食不只要注意吃進去的食物,還要注意用餐時間、速度和量等,用餐後也要注意口腔清潔。
養生的方法
中國古代養生家們對人的身心健康的探討廣泛,涵蓋了經絡、按摩、穴位、藥膳、食療、身體鍛鍊和氣功修練等養生方法。在活動筋骨上,除了一般運動、拉筋,還有練氣功與靜坐,幫助身體疏通經絡,達到定心和放鬆的效果。
三寡與三戒
充滿活力的人,重點在是否有足夠的精氣神。呂洞賓提到養生三寡:「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精生氣,氣生神,神自靈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則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告訴後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為人處世與養生的重點也有所不同。這三寡與三戒不外乎在提醒人們放淡對情色慾望的執著,平息爭鬥之心少說話,放下對物質的貪戀,檢點自己的行為,知所進退。
五毒與五知
中醫認為「怒、喜、思、憂、恐」五志與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繫,過激的情緒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可說是五毒累及五臟。中國古代養生家周守忠提倡養生五知:「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因此清心守神、怡情養性是中國古人養生的核心理念,勿放縱「七情六慾」宣洩。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守仁與養德
中國古代著名的養生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他認為,有仁愛的心和高尚的道德可以延年益壽。中國古人認為,健康的生活習慣只能保住身體健康,養德、守德與積德才是延年益壽的關鍵。
綜觀古人的智慧,養生不只有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運動等外在的方法,同時注重道德修養、節制慾望和精神鍛鍊的過程,逐漸的達到不為物慾所困,從而實現物我兩相宜順的養生境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