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如何塑造個人

家庭是一種劇本模式

每個人的成長就是一種劇本模式。由於劇本的塑造,才有今天的你。很多人希望將來自己結婚後生活層次要和自己的父母不同,可是後來發現卻和父母十分相像,這就是所謂的「基本模式」,佛洛依德它為「敵意性的模仿」。

「敵意性的模仿」意謂你很討厭這種行為,卻在不知不覺之間模仿到這種行為。例如,當媳婦在數說婆婆如何如何時,經由她不斷重複、誇張及強化婆婆的舉止言語,她其實就在模仿婆婆的行為,這就是「敵意性的模仿」。

如果我們想跳出這種模式的陷阱,就要避免這種批判式的行為。我們必須認知:在我們刻意強化、誇張之時,不知不覺之間就會模仿對方而成為自身的習慣。美國教育專家沙提爾說:「人都是用最熟悉和習慣的方式來反應。」一般人在小時候說他不願意和自己的父母一樣,長大後卻發現自己和父母十分相像,這就是他用最熟悉和習慣的方式來反應。

經常,祖父罵孫子的話語和父親罵小孩的話語一樣,因為這是他們的劇本。這種劇本會一直延續下去。也就是說,行為會掉入最熟悉的反應模式之中,我們稱之為「延續劇本」。很不幸的是大多數人掉入這種既定模式中,所承襲到的經常是負面行為方式。

當我們捫心自問:從母親學到什麼?從父親學到什麼?很多人或許會說,沒有從父母親身上學到什麼。在他生長經驗中,父親霸道、專制、母親小氣、嘮叨,他不肖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但是;當他咬牙切齒數說父母親當年種種,他所表現的忿怒、憎恨,不就和父母當初所表現的行為方式一樣?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習慣的行為反應。

如果你要走出這種既定的家庭劇本,就要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同樣的問題,這才是成熟的成人所表現的行為。因為,「成熟」的人就是一個轉換著,他懂得從一個角度換到另一個角度。

父母親有他們既定的生活模式,成熟的人知道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與父母間的關係,因此,尚我們再自問同樣問題時,讓我們懷著感激的心來回答:是的,父親的專制、霸道卻讓我學到彈性和溫暖;母親的嘮叨、嚕嗦則讓我學到智慧與體貼。當我們能夠這樣回答時,我們就是一個行為的轉換著,也才能跳出既定的劇本模式。

行為劇本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他們的「行為劇本」。看看同一個家庭中的人是否有許多類似的行為?他們在相互模仿中,可能在動作、舉止、談話、表情上都有十分相似之處,甚至連煮出來的菜色口味也一模一樣。

人際劇本

「人際劇本」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關係模式。在這個模式之下,你和某一種人很容易產生互動關係,但和另一種人則很難產生互動關係。

例如:有一個人經常和父母吵架,步入社會之後可能也會經常與上司發生衝突。反之,他在家庭中與誰相處特別融洽,他在步入社會之後,也會與相同類型的人容易相處。

人的基本社會是家庭,家庭裡的互動關係形成他的人際劇本。因此,每個人在家庭裡的人際模式會延伸至他的社會生活。他在家庭中與某一個人相處的模式,也會在社會上找到類似的對象重複他既定的人際模式。據研究發現:一個每週見面一個小時的團體,在經過六至八小時的相處之後,就會將個人在家庭中的互動關係版本帶到團體來。

例如:一個女孩在家中習慣與父親用某種語氣說話,她可能也會以同樣的口吻與上司交談。由此可見:家庭對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人際互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此外,人際關係有其病態共生的關係。例如:一個經常在家挨罵的人,他在社會上經常也扮演「待罪羔羊」的角色,常會受到其他人的批評與奚落。除非他能轉換人格,跳出既定的模式,否則他這個角色會繼續下去。

當我們瞭解人際模式之形成與影響後,就比較能處理人性的弱點。我們再回想父母的行為與性格,就較能懷抱著感恩的心去諒解他們的處境,因為他們的個性也是從家庭劇本沿襲下來,而他們卻沒有我們今日所擁有的機會與知識來面對自己、改造自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