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鄰國驅入美國懷抱
美國《華爾街日報》刊載評論認為,中國近來在中日釣魚島爭端等問題上態度日趨強硬,可能促使中國的亞洲鄰國更向美國靠攏。
美國《華爾街日報》星期五刊登題為《中國進攻性的新外交政策》的評論文章,文章的副標題是「北京將鄰國驅入美國懷抱」。文章說,自從鄧小平30年前拋棄馬列主義的中的馬克思主義開始,中國政府把經濟增長和愛國主義作為其政權合法性的兩大支柱。外界通常看到中國政府更依賴經濟增長,而近來有跡象顯示, 中國政府開始更加依賴愛國主義。在最近發生的釣魚島撞船事件中,中國官方的態度日趨強硬,半夜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抓捕在中國的日本人。在日本釋放了中國船長後,中國還要求日本道歉賠償。
香港的軍事評論人士馬鼎盛認為,中國的對外政策並沒有變得強硬。
「不算強硬,因為按照中 國的立場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南海特別是南沙的島礁也是中國的領土。中國現在是處於吃虧的一方。它的島礁、它的領海和它的海域被別國侵佔。如果是強硬的話,它應該拿出辦法收回,這才是叫強硬。但是看不到它有這個(做法),除了講之外沒有軍事上面的部署,也沒有行動。」
馬鼎盛認為,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政府也不願意打「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牌。
「再說中國現在吃虧最大的並不是海疆、不是釣魚島、不是南沙、而是印度。按照中國的立場,印度應該是非法侵佔了中國125,000平方公里的固有國土。如果中國是想打民族主義這張牌,關鍵是這125,000平方公里,這是固有國土。清朝都沒有喪失,中華民國都沒有喪失,在共產黨手裡面喪失了。這個民族主義的牌 怎麼能打得響?所以,我不認為它要打這張牌。而且打這張牌的話四面出擊是兵家的大忌。在東北亞、美國、日本甚至和韓國抗衡;在東南亞和東盟十國抗衡。對於在周邊搞這麼多事情,軍事實力又不能解決問題,會很被動。」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除了釣魚島撞船事件,中國近來在海上也跟鄰國發生其 他衝突。例如,去年中國漁船在公海海域騷擾一艘美國軍艦,稱其進入了南中國海。今年五、六月份,中國漁船在印度尼西亞海域與印尼巡邏艦對峙,中國漁船並將大口徑機槍對準印尼軍艦。另外,中國曾承諾不袒護韓國「天安艦」事件的肇事者,而在調查結束後,中國仍幫助朝鮮免遭聯合國的譴責,並加強了與朝鮮的軍事聯繫。韓國在跟中國加強經濟、外交關係20多年後,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中國認為保持朝鮮半島分裂現狀更符合中國的利益。
原美國托萊多大學政治學教授冉伯恭認為,在釣魚島和南海爭端等問題上,中國官方的態度近來的確變得比以往更加強硬。
「因為中國經濟、科學技術、軍事各方面的發展,中國的利益伸延到很多的地方特別是在太平洋地區和印度洋地區。中國的強大使得中國人很自豪,當然民族主義隨之而興。再加上中國過去幾百多年來受帝國主義侵略,在這種領土跟外國引起糾紛這個問題方面特別地敏感。中國現在的領導階層像胡錦濤、溫家寶等也受相當程度的內部的愛國主義或者民族主義的壓力,對處理世界問題、外交問題特別是跟外國的領土糾紛問題不能不採取強硬態度。」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表示,在毛澤東、鄧小平時代,中國都把自己視為第三世界抗擊美、蘇霸權的領頭人;鄧小平時代,中國通常擱置爭議,以求發展經濟;中國政府近來的強硬態度,可能跟2012年的中國領導人更替有關。中國長期堅持以雙邊談判解決與鄰國的糾紛,而中國近來的進攻性外交政策,可能讓亞洲的小國家擔心中國會對他們分而治之,因而使得這些亞洲鄰國更向美國靠攏。上星期五美國-東盟峰會發表共同聲明,強調海上安全、航行自由的重要性,這無疑會引起北京的注意。
冉伯恭教授認為,儘管感到中國的威脅,亞洲鄰國更向美國靠攏,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同亞洲鄰國或美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文章認為,現在還有時間讓中國領導人重新採取鄧小平時代的外交政策,美國應該繼續進口中國產品,不讓中國認為自己的經濟崛起受到遏制。但同時,美國也應該顯示保護盟國的意志和辦法。隨著中國內部社會壓力的增大,一些中國領導人可能會依靠「在中國蒙受外國強權百年恥辱後,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說法來證明其 政權的合法性。而依靠舊怨來維持獨裁統治注定了這種政權的不穩定性。美國應該採取堅定和公平的措施,幫助中國渡過這一危險期。
- 關鍵字搜索: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