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道德墮落緣於權力干預經濟(圖)

作為經驗現象,似乎可以觀察到,揮霍嬌奢的生活以及對這樣的生活方式的崇尚,往往發生在專制政權之下。法國路易16時期、十七世紀的西班牙都是這樣的典型例子。今天的中國,經過幾十年的財富積累,似乎正有這樣的趨勢出現。人們容易把這種現象歸因為企業家的道德問題,人的素質問題,資本的濫用問題等等,似乎,是中國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國的企業家有了錢更傾向於變壞,變得來不節制。是這樣的嗎?

創造了財富,卻不能夠比較「人文地」或「人本地」運用財富,這應該說是任何國家或社會都會出現的現象。有了錢賭博,包二奶,炫富這是那些沒有經歷過財富佔有的快感、對財富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層次的人往往都要經歷的,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造就的企業家比較普遍地存在這樣的情況。

但中國今天的情況——許多的企業家似乎都沒有道德感,都為富不仁——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與上面提到的因素有關之外,為大多數人意識不到的是,它與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干預經濟密不可分。政府干預經濟造就的整個經濟社會環境,除了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取向以外,對人的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在正常的商業競爭環境中,往往會自發地產生出一種工作和消費倫理:靠自己的智慧掙錢,得自己應得,在自己所能的尺度內消費。企業的老闆也會小心謹慎地行事,珍視自己辛苦打拼出來的天下。去問問那些真正靠實幹幹出來的企業家,有多少的人會貪慾無度?又有多少人會像有些國企老總那樣藐視風險、藐視正常的商業行事邏輯?其實,只有權力,靠權力支撐的資本運作,才會表現得肆無忌憚,狂妄,和傲慢。反之,即便是微軟,也會總是擔心出錯,擔心競爭對手顛覆它的商業模式等等。

不過,在非正常的商業競爭環境中,通過正常的渠道所贏得的利潤和靠國家權力介入(如國家賦予的壟斷地位)獲得的利潤都在社會中並行地存在,後者往往能夠比前者以更捷徑地方式獲得和保有利潤。造成的社會結果是,後者一方面遭到大眾的反感,但另一方面,那些通過權力而獲得財富的輕而易舉以及恣意的消費方式,又為大眾所艷羨。這似乎很矛盾,但在這種「權力可以轉化為金錢」的局勢下,又有其必然性。可以說,只要這種局勢仍然存在,太多的人就會爭相被權力垂青,奮力成為大眾既憤恨有艷羨的對象。炫耀性消費,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既是對財富的炫耀,也是對權力,尤其是權力賦予他的特權地位的炫耀。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人為基於權力、特權而享有的利益感到恥辱,相反,更多的人只是憤恨為什麼自己不能是特權享有者。

上述分析當然主要不是為了得出關於中國社會演化的悲觀結論,而是為了表達如下觀點:把中國的很多問題歸結為人性的問題,文化的問題,而沒有意識到,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從來都還沒有真正生活在一個正常的、具有自我良性演化能力的財富創造的機制之下,這可能是不對的。道德從來都不是什麼先天的東西,而本身就是在市場交往過程中演化出來的。不能指望人具有所謂的先天的道德能力,然後,在此基礎上再來搞市場經濟。這是幼稚的想法。在中國,權力籠罩之下的「道德」從來是不真實的。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道德,還需要從真正的基於權利而非權力的經濟模式逐漸演化出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