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豆腐渣如何「修」成一朵花?(圖)

 2010-09-25 12: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武漢長江三橋近日將迎來又一次封閉維修。自該橋建成通車10年來,平均不到一年修2次。據悉,此橋去年大修耗資逾億,有關方面自信地說「至少管6年」。可實際上通行不到3個月就又修了一回。而數公里外的武漢長江大橋,自1958年建成後才大修過一次。

橋齡10年,大修24次,平均不到一年修2次。如此頻繁的「出診」頻率,不能不令人對其「健康狀況」浮想聯翩。修橋的成本顯然還不僅僅在於看得見的耗資逾億的「手術費」上。在這些大修的日子裡,局部封閉、打圍施工,帶來的是交通擁堵,千千萬萬出行者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這些無可估算卻又如實存在的沉沒成本,和民怨民憤一起,成為武漢長江三橋建成以來的另類「風景」。

如果這「橋」本就是偷工減料的豆腐渣,「通途」也終將會成為靡費財力的無底洞——修不完的傷疤好不了的痛。為什麼新橋如此不耐用、施工單位應不應擔責?修繕如此頻繁,為什麼每次維修都沒有「保質期」?24次修理耗費的稅款應不應考量績效?在「修不好」的表象背後,是不是有著瀆職與貪腐如影隨形……

這些問題自然不會是無稽之談,因為長江一橋50年才大修過一次——那麼,為什麼技術發展了、投入更多了,三橋反而更「脆弱」?這不僅令人聯想起紐西蘭地震的「零死亡」,儘管我們十分艷羨於這一「奇蹟」,但紐西蘭政府並沒有急於開「表彰會」、或者給公職人員撫慰發獎,而是仍對倒塌建築窮追不舍:分析倒塌原因,嚴查施工質量,問責設計者。詭異的是,儘管長江三橋修了24次,其間的責權利仍是一筆糊塗賬,唯一能做的:就是財政忙不迭地應對工程質量上的「牛皮癬」。

壞了修、修了壞,這是一個死結。面對這個癥結,財政顯得異常慷慨,不問青紅皂白,默默無聞地在預算與決算之間幹著技術活。但問題是,本該為大橋健康保駕護航的設計、施工、監理等市場環節,在拿了薪水之後難道集體銷聲匿跡?一座大橋擺在那裡,一磚一瓦都有來源,為何質量究責機制未能應時而動?

在民生投入的時候,財政都會煽情地講述著自己「不富裕」,以求民眾體恤其錙銖必較;但在維修大橋時,稅款卻顯得如此慷慨多金,任憑十年間二十四次無怨無悔地傾情解囊。橋生病,人知否。沒有人講得出一座大橋十年大修不斷的真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也許我們都想知道:還要多少稅款才能將豆腐渣「修」成一朵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華西都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