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是否存在高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正視這一數字。
據媒體報導,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提出,2008年城鎮居民被統計遺漏的「隱性收入」高達9.26萬億元,其中5.4萬億元是灰色收入。為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住戶處處長王有捐在該局網站刊文回應稱:「使用的調查和估算方法有值得商討之處,自然其估算結果也有過高之嫌。」
灰色收入,在當前社會是個敏感字眼,非黑非白,說不清道不明,卻又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灰色收入究竟有多少,誰也不清楚,因為官方從未統計過。如今,王小魯給出這樣一個非官方數字,拋開是否精確不說,起碼是按照科學方法計算而來,起碼不是信口開河,起碼提供了一個直觀認識和討論平臺。否則,每每對灰色收入進行討論,無異於對著空氣發表看法。
雖然自己不搞這樣的數據,但並不妨礙統計局認為這個數字值得商榷,並且還從技術角度提出了5點質疑,對於這樣的專業爭鳴,我們自然持歡迎態度,真理越辯越明,交鋒過才會有真相。但質疑之後,我們更希望統計局能夠給出官方的數字。既然覺得對方的數字不靠譜,那就按照自己認為靠譜的調查和估算方法來對灰色收入進行統計。如果只是停留在質疑階段,而拿不出建設性的意見,未免有些「懶政」的嫌疑。
本來,灰色收入的數據應該是由統計局來提供的,統計局的職責就是提供重要的經濟社會數據,但其顯然沒有花太大功夫在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這也就怪不得其他一些機構越俎代庖了。事實上,不僅灰色收入,很多數據統計局都不大願意去做。比如稍早前各界熱議的「空置率」,一句 「很難統計」就將公眾打發了。一方面,對於民間的土辦法「黑燈率」瞧不上眼;一方面,卻不願意去用科學方法算空置率,能有多麻煩呢?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誠然,灰色收入的數據屬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既看著嚇人,又讓人尷尬。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統計局不願充當這個「惡人」。然而,這個數字必須要擺上桌面,走向前臺,因為灰色收入如果過於龐大,將導致經濟結構失衡,損害經濟效率。根據王小魯的調查,灰色收入的來源主要是錢權交易、公共投資與腐敗、土地收益的分配、其他壟斷收益的分配等。因此,如何規範灰色收入對於中國經濟至關重要。雖然今年全國「兩會」最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刪去了「規範灰色收入」一說,但也說明這一戰略性問題已經得到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然而,目前的窘狀卻是連官方數字都沒有,如何規範自然也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感興趣的不是王小魯統計的5.4萬億灰色收入高了還是低了,而是統計局你說是多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灰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