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新規令信託公司前景堪憂(圖)

對於中國的信託公司,中國政府可能正在失去信心。

銀行將貸款出售給信託公司,重新包裝後再出售給投資者,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對這種愈演愈烈的趨勢感到擔憂。監管機構主要是擔心銀行資產負債表上不認可這些仍需負責的貸款。

中國銀監會關於銀信合作產品的新規定也將信託公司行業推到了市場聚光燈下。儘管據上海諮詢公司Z-Ben Advisers預計,目前中國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高達3,500億美元,但外界並不十分瞭解中國金融服務行業的這一領域。貸款證券化一直是信託公司的一個穩定收入來源。

對於有意介入這一領域的投資者而言,銀監會的新規定無疑給他們又亮起了一盞示意緩行的黃燈。目前已經有麥格理(Macquarie)、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Barclays Capital等數家外資機構持股中國信託公司。

對這些外部投資者來說,中國信託公司的一大魅力所在就是可以相對自由地不受監管部門限制從事金融創新,至少目前來說是這樣。即便中國信託公司類似銀行的業務成倍增加,也沒有影響到這種自由。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向中國日益壯大的高資產值個人投資者提供投資產品,而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熱盼的資金來源。但中國的信託公司還可發放貸款,承銷租賃和證券發行,或是從事自營交易。

銀監會的銀信合作新規定表明,監管部門希望加強對這些金融創新者的監管。但還有其他因素提醒外部投資者應當謹慎接近這一領域。

目前境外投資者至多只能持有中國信託公司20%的股份,這意味著他們可能不具備實際的管理控制權。此外,信託公司多元化的業務模式可能會成為阻礙他們盈利的一個障礙:他們的業務領域分布太廣,可能在很多活躍領域遭遇更強對手的激烈競爭。

這種狀況加重了評估一家信託公司合理價值的複雜程度。畢馬威(KPMG)表示,投資信託公司的價格與帳面價值比率從0.2倍到16.8倍不等,而持股信託公司20%股權的價值更是從1,500萬美元到近3億美元相去懸殊,這使得確定投資回報變得很困難。

或許,需要對中國信託公司三思而後行的並不只是中國監管部門。

本文留言

作者Andrew Peaple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