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韻之聲】風從哪裡來?
有一首歌,歌名正是《風從哪裡來?》。歌詞在最後這樣寫道:「想愛就去愛,有愛儘管愛,別問愛從哪裡來,風從哪裡來。」這首歌把對情人的愛比喻為風,表達了愛戀之心的坦誠、純潔和迷惘。這兒指出--風從愛情來。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向襲人談到大觀園中的激烈內鬥的時,感嘆道:「這也難說。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見《紅摟夢》第八十二回。〕在這裡,林黛玉把大觀園裡「窩裡斗」的敵對雙方比喻為風:東風和西風。所以--風從「窩裡斗」來。
但是,多愁善感,才華橫溢的「林妹妹」決不會想到,幾百年後,她的「東風、西風」之說會被全球人口最多的共產中國的帝王毛澤東所「運用發揮」。毛澤東在 1957年11月去蘇聯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0週年」慶典活動和出席世界共產黨工人黨代表大會,就在這個由64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團參加的會上,在講到國際形勢時,他發表了臭名昭著的「東風壓倒西風」的觀點。毛澤東把共產專制國家統稱為「東風」,而把自由民主國家統稱為「西風」;並把前者稱為社會主義陣營,把後者稱為資本主義陣營。毛澤東把兩種社會制度比喻為風:東風代表「暴政獨裁」、西風代表「自由民主」,並斷言「東風壓倒西風」,所以--風從毛澤東的「共產謬論」和其稱王稱霸的「野心」來。
二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無風不起浪」,指事物的顯示〔浪〕,都是有其起因〔風〕而引起的。如果進一步追問「風從哪裡來?」就可能找到事物形成的源頭,看清事物的本質。如今,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風一陣又一陣:減肥風、時裝風、投資風、買房風--甚至做某種髮型、吃某種補品、聽某種音樂、看某部電影、支持或反對某種觀點及行為. . . . . . 連綿不斷,無窮無盡但也讓人習以為常。
不過,近年來出現了一股股奇怪的風:既招搖又隱蔽,貌似正而實含邪,理直氣壯又心懷鬼胎;這種怪風就似中國民間俗語所形容的陰不陰、陽不陽的「陰陽怪氣」。人們都不知道這些邪風是怎麼形成的,就是覺得不對勁:新潮派青年把自已打扮得奇特怪誕,剃陰陽頭,鼻子、舌頭上以及身上別的什麼地方穿上孔套上環,臉上塗抹成陰森可怕的色調,整個打扮是在向地獄裡的鬼學習。在傳統上,形容人好看就說「美得像天仙」,現在反了,「醜得像鬼怪」倒成好看了。
人們欣賞音樂、歌曲,都講究要旋律優美、曲調動人的。作為藝術的音樂是通靈的,通往人曾經所在的後來又失去的如今仍然嚮往的天堂;好的音樂旋律,感人心靈,往往會讓人感到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哀傷,這正是人性對失去的樂園的追憶和緬懷。可是現在的好些所謂音樂、歌曲,完全沒有動聽的旋律,只有無病呻吟和鬼哭狼嚎,只能把人引向地獄。更令人心痛的是,被不少人推崇的,甚至是所謂國際級的音樂大師賴以成名成家的主要本錢僅僅是技巧,像電腦操縱似的精確的演奏技巧,人成了演奏機器;雖然肢體動作像猴子似的裝腔作勢、盡量誇張,但因缺乏心靈的涵養,只能成為音符的堆砌,感動不了人的靈魂--崇高的藝術被貶低為機械的操作。
奧斯卡--電影藝術的榮譽,也出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衰敗景象。眾所周知,同性戀是人的一種病理變態現象。科學家基本確定同性戀者生理病變的部位是在腦部,同性戀現象就像精神病、白血病、癌症一樣,是一種疾病。同性戀患者應該作為病人得到關懷、治療,享有同正常人一樣的法律上、人權上的平等。可是現今卻吹起一股鼓勵、支持同性戀之間的所謂「婚姻」合法化的風。這在邏緝上也是十分荒謬的,就像要求把精神病人的傷人傷己、殺人放火行為合法化一樣的是無稽之談。瘋子殺人不犯法,不被定罪;但決不能在法律上認定瘋子殺人合法化。婚姻是〔非近親〕異性之間為延續人類繁衍的特有行為。同性戀之間根本不可能實現婚姻所要求的結果,同性婚姻恰恰是對婚姻本義的否定,而同性戀患者之間的所謂「戀情」也只能是一種病態,是違反人類倫理道德的。聖經中也提到,古羅馬帝國之所以被上天毀滅,罪行之一就是同性戀盛行--同性之間行那「可恥之事」,而在奧斯卡的藝術殿堂上卻出現了如此違反人類基本倫理的事:把奧斯卡金獎授於歌頌同性戀的影片,這是人類倫理道德的迷失,也是奧斯卡的倫理道德的迷失。這是一件十分可惜、可怕的事。
三
人不僅在倫理上會糊塗,在美和醜的辨別上也會糊塗。
1949年前中國有部老電影《夜半歌聲》,是一部「恐怖片」。講的是才貌雙全的男主角宋丹萍與財主女兒李曉霞相戀,遭到財主的阻撓和惡霸湯俊的陷害,被人用鏹水燒燬面容。宋托友假報死亡,藏匿於戲院頂樓,李曉霞悲憤而精神失常。每當夜半,宋丹萍淒涼歌唱,李曉霞尋聲傾聽,無限憂傷,但也從歌聲中獲得安慰。 ------自後,惡人湯俊雖在與宋丹萍的摶斗中摔死,但宋丹萍被百姓誤認為鬼怪而遭追殺、圍堵,被燒死於孤塔頂部。影片1949年後在國內重放時,我還在中學讀書,也去看了,真的很嚇人:宋丹萍被強酸澆蝕後的臉比我想像中的鬼還要恐怖好多倍,以後好多個夜裡,我都不敢獨自去廁所。但我決不會因為宋丹萍面容變得醜惡而把他當成壞人,他始終是一個善良、正直、忠於愛情的有為青年。
俗語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貌不代表人的心靈和才華。《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是被惡人毀容的,還有的人是生來相貌醜陋的,如《巴黎聖母院》中的「鍾樓怪人」卡西莫多,粗壯高大、相貌奇醜,是個又聾又啞的駝背,但心地善良。他勇敢地把被誣陷殺人而判絞刑的美麗善良、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姑娘埃斯米拉達救入聖母院避難。國王的衛隊進攻聖母院,卡西莫多拚死保護埃斯米拉達,但寡不敵眾,埃斯米拉達被亂箭射死。卡西莫多悲痛欲絕,把真正的凶手--偽君子弗羅拉神父從聖母院頂層扔了下去。最後,卡西莫多找到了埃斯米拉達的屍體,躺在她身邊殉情而死,原來他一直深深地暗戀著埃斯米拉達。
以上兩個故事都說明一個的道理:人不可貌相,相貌跟內心是不一致的。但是,「美」和「醜」這兩個基本概念不能混淆:宋丹萍被毀了容,我們不能因為他內心美而硬說他的被毀容的臉也美;同樣,我們不能為頌揚「鐘樓怪人」卡西莫多心靈美而希望美麗善良的吉卜賽姑娘埃斯米拉達也變成一個醜婆娘。可是這樣的「以醜為美」的怪事還是發生了,而且是在文明大國--美國。
第74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怪物史萊克》在美和醜的問題上來了一個反廸斯尼經典模式的重大「革命」:男主角史萊克是個怪物,長相醜陋而粗拙,腦袋、五官、身軀和四肢都巨大卻長著兩支喇叭形的小耳朵,是個外貌上並無可取之處的綠色怪物。影片刻意渲染怪物用髒泥漿沖浴全身並把泥漿灌入大嘴中漱口,用手指拔出煙囪般鼻孔中的粗長鼻毛,擠出胖花條蟲的體漿當牙膏刷牙,撈取髒水塘中的死魚,吃裝滿於大碗中的眼球,打響嗝,放巨屁,大嘴一張就把從自巳鬍子裡爬出來的一群「小蟑螂」全部吞下------叫人看了直想嘔吐,在動畫片中,其令人噁心的效果可謂登峰造極!但這些還只是插曲,重頭戲是為了反廸斯尼「白馬王子真愛破詛咒,公主恢復美麗;郎俊女貌,白頭偕老」的傳統結局。影片最後,怪物史萊克的真愛破除了詛咒,陣陣煙霧在金光中散開,史萊克扶起躺在地上的公主,但奇蹟沒有出現:被解除詛咒的公主菲奧娜並沒有變漂亮,卻變成了像史萊克一樣的綠怪物!影片最後是這樣的--
史萊克:「菲奧娜,你好嗎?」
菲奧娜:「還好。可是我不懂,我應該變回漂亮的樣子。」
史萊克:「你現在是很漂亮啊!」
在一旁的驢子高興地說:「我正是在等這個快樂的結局!」
接著,史萊克和菲奧娜這一對男女怪物雙雙接吻,在場群眾唱起歌跳起舞。怪物夫妻坐上馬車,馳向遠方。
幕後聲:「從此以後,他們就醜醜地生活著。--故事完畢。」
是誰喜歡「醜醜」地生活,是誰希望菲奧娜公主變醜?正是影片中的怪物史萊克,正是這部影片的熱情觀眾們!《怪物史萊克》票房價值4億5500萬美元,又是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得主,名利雙收。以至又拍了三部續集和一部短片「怪物史萊克外傳--歡度聖誕」,盛況經久不衰。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怪物史萊克、這麼多人「揚醜棄美」、寧可公主變醜婆娘?多加留心觀察,答案逐漸「浮出水面」。
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因為物質的豐富和科技的發展,使得眾多人口營養過剩,胖子壇多。據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等單位研究和調查,美國政府的正式報告宣稱,美國總人口中有50%的人超重,1/3的人患有肥胖症,美國每年有30萬人死於與肥胖相關的疾病。美國老人中1/3是肥胖者,兒童的20%是肥胖兒,美國人認為實際上還要多得多。歐州有一半以上的人口超重或過胖,在未來30年,歐州肥胖人將超過總人口的70%。成為諷刺的是,崇尚紳士風度和體態禮儀的英國,是歐州胖子最多的國家。在發展中國家裡,胖子也在不斷壇加。中國的肥胖者已遠超過9000 萬,是全世界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城市人口超重者平均為25%,農村為10-18%,大城市肥胖兒佔少年人群15%。阿聯酋38%女性、15%男性有肥胖症。巴西31%人口為肥胖者。哥侖比亞43%人口為肥胖者------過胖人口不斷快速壇多,已形成為一個廣大的社會群體。一方面,社會的某些缺陷,造成個人在道德上的迷失和精神上頹唐。另一方面,個人在道德精神上缺陷在得不到正確引導糾正的情況下,又反過來毒化社會大環境。如此惡性循環,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人變胖的原因很簡単:是由於「懶」和「饞」。人要減肥也很簡單:就是「運動」和「節食」。胖人們其實也痛苦不堪:首先,縱使是美女帥哥,只要一胖--「胖過了頭」,就三圍全失曲線全無,成了肉團團,真是「形象全完了」〔周星馳語〕,變成醜女衰男,受到藐視恥笑,這對於青年男女,更是比洪水猛獸還可怕。胖人們在衣食住行上、戀愛婚嫁上、工作事業上都會遇到常人想像不到的困難,因此而灰心喪氣。大部分肥胖人都有很強的自卑感,甚至哀嘆生不如死,由自卑而萌發輕生之念。
人人都會因挫折失敗而沮喪,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學告訴我們,自卑會引起人產生心理障礙。同時,人在面臨挫折或衝突時,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這是一種心理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為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恢復心理平衡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心理防禦機制中有一類叫「自騙性防衛機制」,其中有一個叫「合理化」的分類,「合理化」又分為酸卜萄和甜檸檬方式。酸卜萄是指當自已所追求的東西因自已能力不夠而無法取得時,就對之加以貶抑和打擊。例子是眾所周知的《伊索寓言》中狐狸與卜萄的故事,狐狸把摘不到的卜萄說成是酸的。另一個相反,是甜檸檬方式。上述那隻狐狸,飢餓難忍,到附近檸檬樹上摘下檸檬吃,並硬說是甜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兩種意義:積極的意義能使人在遭受挫折打擊後減輕或消除精伸壓力,恢復心理平衡,從而有可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人頑強地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消極的意義則使人滿足於虛假的快樂,沉醉於自欺欺人的白日夢中,在生活的真實的面前退縮、恐懼而導致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怪物史萊克》在肥胖人群及其他為各種缺陷所苦惱的人們都有自卑心理這個前提下,否定傳統的審美觀,顛倒美醜,讚美天鵝變醜小鴨,怪物勝過王子,漂亮公主成醜肥婆------把人固有的心理防禦機制盡量推向消極的方向。看看,廣大肥胖人群正是《怪物史萊克》的「鐵桿粉絲」,高科技、大製作成了譁眾取寵的遮羞布,藝術變成了以賺錢為目標的商業行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聖經上說,神按照自已的形象造了人,所以,人具有神的形象,人就應該是真、善、美的化身。可惜的是,人違背神的話,被逐出樂園。不思誨改者,繼續墮落,甚至墮落成鬼怪妖魔。「美」來自神,來自天上,來自神的國,我們誰都不應該去褻瀆這神聖的「美」。
四
二十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有過一陣印度電影熱;特別是一部《流浪者》把這股熱浪推向高潮:多少中國的善良百姓為之嘆息流涙,電影主題曲《拉茲之歌》響遍大街小巷,家喻戶曉。影片中,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血統論。據此,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淪為強盜,對大法官施行報復。扎卡劫走大法官巳有身孕的妻子,再把她放回去,使大法官誤認妻子懷的是他人骨肉,在臨產前的雨夜中將她逐出家門,妻子在路邊產下大法官的兒子--拉茲。
拉茲在貧民窟長大,他與學校同桌富家女麗達成為好友。拉茲在扎卡慫恿下,去為生病的母親偷麵包而被關進牢中------十二年後,拉茲己被扎卡培養成高明的盜賊。一次,拉茲在偷車時被警察追趕逃進豪宅,巧遇已是法學系大學生的麗達。久別的戀人,真心相愛。但好景不長。強盜扎卡被警察追趕誤進拉茲母親家中,拉茲母親認出扎卡欲報警,在扎卡企圖殺死她時,正逢拉茲回來,為保護母親,拉茲在情急中殺了扎卡,被捕入獄。
法庭上,大法官拉貢納特再次捧出「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已是律師的麗達主動為拉茲辯護,拉茲母親出庭作證,指出拉茲正是大法官的親生兒子。大法官如遭五雷轟頂,全場震驚。在良心譴責下,大法官去監獄向拉茲請求寬恕,麗達也表示願意永遠等他,牢房鐵窗外是一方蘭天。
印度電影《流浪者》是一部難得的優秀佳作,由拉吉. 卡浦爾自導自編自演。演技高超自然,情節真切感人,時而叫人笑逐顏開,時而今人淒然淚下;既真實地揭示了貧民窟的苦誰,又無情地批駁了「血統論」的荒謬和罪惡,這對印度歷史上的種姓制及其遣毒也是無情的鞭策;影片中穿插了許多動聽優美的印度特色的歌曲舞蹈,巧妙地運用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道德層面上的深刻內涵、教育啟廸。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一部由英國導演執導、由印度作家作品改騙的、在印度拍攝的「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奧斯卡8個獎項,影片講的也是貧民窟流浪兒的故事。於是,懷著將看到對《流浪者》的「超越」的期待,興奮地去觀賞這部奧斯卡「聖壇」上的「新狀元」。可是,看了還不到一半,卻大失所望,連《流浪者》優秀的影子都找不到,更別說超越了。整部片子情節藉以演繹的主要架構是男主角賈馬爾如何回答通過了熱門檔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九個隨機選出的問題。選題範圍涉及電影演藝、國徽知識、宗教神話、歌詞創作、國際錢帀、武器發明、外國城市、全球體育和世界文學等各個知識領域。年僅十八歲的幾乎沒有受過起碼正規教育的流浪兒能全部通過九道難題的原因和過程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一些問題,從他貧民窟的經歷和瑣事中都會「正巧」找到一件是相應的答案。如問「羅摩神右手握什麼?」賈馬爾回憶起,在一次宗教暴亂的追殺逃跑中,他突然看見一個皮膚塗成蘭色、化妝成羅摩神的小女孩,右手握著弓和箭,一動不動地站在一旁邊盯住他。至於為什麼人人都在逃命、她卻站著不動呢?只有天知道!又如另一個問題「電影《囚禁》的主演是誰?」賈馬爾立刻從記憶中找到相應的場境:幼年的賈馬爾被關在野外廁所中,他只能跳進沒頂的糞池中再爬出來,從頭到腳粘滿了厚厚的黃褐色糞便,一手高舉明星照片,臭氣衝天地鑽入人群,擠到明星--正好就是《囚禁》主演--面前,大明星毫不猶豫地從他這個「糞人」手中接過照片簽上名還給他------這個場景一定可以被選上「最牛」的噁心境頭。類似這種靠著巧合、硬湊、勉強來通過的回答佔了六題,有一題是向全場觀眾求助的,另有一題是「胡猜」巧中的,只有一題是憑說得通的理由回答對的,但也是巧合。所以說,影片情節的中心骨架〔也是影片的所謂「亮點」、「賣點」〕是由經不起推敲的、缺乏真實感的、藝術化了的謊言所組成的。
影片在表現手法上是大量藉助快速跳躍切換的、令人眼花了亂的蒙太奇鏡頭湊合搭配而成,缺乏內在的有機結合而流於形式。影片內容選擇了時尚流行的愛情、歌舞、貧民窟、黑社會、暴力、偷竊、乞討、殘害-----等等要素進行拼接組裝,但每個要素都缺少深雕細刻,顯得浮淺粗糙,牽強附會。影片主題不鮮明,讓人不明白:歌頌什麼?譴責什麼?批判什麼?讚揚什麼?在人生之路上給予人的啟廸是什麼?
貧民窟的窮光蛋忽然知識淵博,一下子成為百萬富翁,不由讓人想起一句共產名言:「卑賤者〔一無所有的窮人〕最聰明,高貴者〔有知識有財富的人〕最愚蠢。」什麼名牌大學高等學府的畢業生、博士、教授都答不出的冷題偏題,貧民窟的流浪兒卻答出來了;什麼劍橋、牛津,哈佛、麻省,都不及印度貧民窟培養出來的流浪兒知識多。請問影片導演:如果說,貧民窮人看了這個片子會揚眉吐氣,欣喜若狂;那麼揚了眉欣了喜以後又該怎麼辦呢?出路又在那裡呢?如果說,你向人們揭示了「此岸」的苦難,那麼「彼岸」又在何方?
美國人喜歡新鮮,無論衣食住行、文藝體育、交友戀愛、甚至總統選舉都一樣要新鮮。有美國朋友說:「《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電影太好了,一定要去看!」中國人喜歡刨根問底:「那麼,這部電影具體好在哪裡呢?」「因為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片子!」美國朋友回答很乾脆--原因就是「新鮮」!
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81屆奧斯卡八個獎項後,印度舉國歡騰,在美國的印度裔移民也自傲得「昂首闊步」,滿臉笑容。實際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不是真正的印度影片,這是部由英國人導演的、以印度為背境、講印度故事、由美國大眾探照燈影業公司製作的外國影片;就像《末代皇帝》不是部真正的中國電影一樣。印度人民大可不必為這麼一部背離印度電影優秀傳統的「半吊子〔上海俚語:不正宗〕」印度電影得奧斯卡獎而興高采烈,因為這樣恰恰是對印度電影中真正的佳品巨作的羞辱,是「長他人威風、滅自家志氣」。
五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像《斷背山》這樣違背人倫、《怪物史萊克》這樣顛倒美醜、《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樣造假浮淺的電影為什麼竟會「榮獲」奧斯卡獎和其他一些所謂國際大獎呢?奧斯卡有過歷史的輝煌:《亂世佳人》、《蝴蝶夢》、《卡薩布蘭卡》、《桂河大橋》、《音樂之聲》、《教父》、《阿甘正傳》------ 啟示了不滅的人性,保存著永久的魅力。但如今,奧斯卡似乎得了腦細胞肥胖症,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智囊團成了弱智群和敗家子。這種在思維認知上的良莠不分、在倫理道德上的墮落倒退現象已經不是偶然事件,其影響範圍也遠遠超出文藝領域而形成了一股否定人類文明「普世價值」的邪風,吹遍了人類生存領域的方方面面,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生活幸福和國家繁榮的嚴重挑戰。
那末,「邪風從那裡來?」尋頭找源,歸根結蒂,從人心來,從人心的「自私」來,從「貪名圖利」來,從「金錢第一」、「物慾至上」來:「我需要什麼,就應該得到,我變態了,成了同性戀,那麼同性戀就應該是正確的合法的」。「我又懶又饞,那麼這就應該是無可非議的,我肥胖了,變醜了,那麼不但別人也應該變醜,而且,美醜的標準應該顛倒過來」。「因為我窮了,所以真理是一文不值的,社會是一片黑暗,而且越窮越聰明,貧民窟的流浪兒勝過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我拍不出佳作只能製作爛片,那麼藝術就應該造假浮誇,不必考慮真實,因為這樣才有新鮮感,可以「一招鮮,吃遍天」,爛片就是好!」
宗教上說,人如果違反倫理道德不斷墮落下去,人類就會變得不可救藥,再無存在的價值,上帝就要毀掉這個世界,只挑一部分選中的「義人」進入新世界--新天新地。這就是宗教中講的世界末日。我不認為會有世界末日,人類再怎麼墮落,總會有覺醒者,壞人再多,總會有好人,一個好人在道義上可以抵擋成百上千或更多的惡人。所以,末日不會有,但是這個世界、這個人類社會確會出現善惡不分、是非混淆、美醜顛倒的「末日敗相」。就如中國漢代嘲諷世態的民謠所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什麼都變反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日益鮮明的「末日敗相」和越趨流行的「末日邪風」正是上天給人類敲響的最後警鐘--「如不誨改,必然滅亡。」
- 關鍵字搜索:
-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