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分析:搶奪話語權能否維護法院形象(圖)

 2010-07-29 02: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司法不公、民怨難平危及中國社會的穩定。

漢語在星期二(7月27日)出現了一個新詞「新聞執政意識」,創造者是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瀋德詠。

瀋德詠星期二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法院宣傳工作會議上說,人民法院要強化新聞執政意識,掌握話語權,形成正面輿論強勢。

一些學者把他所說的「新聞執政意識」詮釋為加強對新聞報導的管理,以及在司法方面壟斷話語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雖然「新聞執政意識」是個政治新詞,但在北京的法律問題學者金曉鵬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司法系統爭奪「話語權」,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

原因是對中國司法公正性的負面報導越來越多,法院系統感到壓力很大,所以許多司法界領導人近年來不斷強調「法院話語權」的問題。

金曉鵬認為,瀋德詠副院長的這次講話,是在中國法院高層形成了一個共識:要掌握話語的主動權和輿論的主導權,作為回應輿論對法院系統負面報導的一種對策。

中國司法界的腐敗狀況近年來愈演愈烈,一個接一個的法院高官因腐敗落馬。

著名法學家、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梁彗星曾公開說,中國的司法腐敗已經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

他說:「這是我的恥辱,也是中國司法界、法學界的恥辱。」

事實上中國老百姓對法院的批評和媒體對法院的負面報導現在不是太多了,而是還不夠。

不合時宜

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法負責人還強調面對負面報導時要在第一時間先聲奪人,搶佔輿論主動權,此舉被批評者認為至少是不合時宜的。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現在提倡新聞執政意識,可能體現了當政者目前迫切希望維持穩定的願望。

尤其在近年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中國新媒體發展迅速,在傳播社會事件中起很大作用的社會背景下,執政者更可能把掌控輿論的作用看作是維護政權的關鍵之一。

但是國家政權是否穩定,應該以統治和制度的合理與否來決定;司法工作的成績則應由審判的公正與否來評判。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司法論》中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話: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

金曉鵬也認為,司法不公正和司法界腐敗等問題,才是產生中國社會不穩定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再掌握話語主動權,也不會改變局面。

也許是中國執政黨幾代領導者的傳統,中國當局在應對各類社會問題時,採取的最多的辦法就是壓制輿論,剝奪反對者的話語權,讓公眾沉默。

但是歷史的經驗證明,這並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而瀋德詠副院長現在提倡的「新聞執政意識」和搶佔話語權,可能也不能達到他所希望的避免公眾對司法公信的猜疑指責,以及維護國家形象的目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BBC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