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域油污染危害10年

遼寧大連市政府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大連油管污染海洋事件,海面污油已基本清除。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警告說,這次事故給大連污染海域造成的生態危害,可能持續10年之久。

7月16日晚間,位於大連市保稅區的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原油罐區輸油管道發生爆炸,引起火災並致使原油大量泄漏,造成大連港附近水域約50平方公里的海面污染,其中重度污染區約10平方公里,最厚油層厚度達30厘米。

「新世紀」週刊除報導趙章元的說法,同時引用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人員楊愛倫表示,「完全清理石油泄漏的污染是不可能的。任何一次石油泄漏的危害都是不可挽回的、長期的。」

油污染事件已重創大連海域生態,按照國家海水水質標準判斷,大連新港周圍海域屬於較差的第四類海水水質。這次事故更令該海域脆弱的生態系統「雪上加霜」。最明顯的影響,莫過於覆蓋在海面的原油形成隔離空氣的油膜,加劇海洋功能的損害,令海水自身的氧化功能下降。

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這些浮游生物。作為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級生物,它們對溢油十分敏感,大量吸收海面浮油後,油類毒性容易蓄積在體內,進一步影響以浮游生物為食的次級海洋生物的生存。

擺在眼前的困局,是污染過於深重,中國幾乎所有近海海域的修復能力實際上都不強。而對於那些非生態保護區,污染程度更深、海水質量更差的海域而言,人為修復更是猶如天方夜譚。

中新社引述官方消息,大連累計出動專業船隻266艘次,8550輛車次,大小漁船8150艘次,累計參加清污人員45000人次,使用編織袋12.1萬條,塑膠垃圾袋46.6萬條,草帘43萬米,塑膠桶5萬餘個,開口鐵桶6927個,圍油欄4萬餘米,吸油氈65噸。

期間,中國交通運輸部出動各類船艇137艘次、人員近2千人次、救助直升機12架次,並火速調集吸油氈、圍油欄、吸油機、撇油器、消油劑等各類清污急需物資裝備;國家環保部、遼寧省環保廳分別調集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省環境監測中心專家趕赴現場,開展環境監測;國家海洋局派出3艘船舶在清污現場附近進行監測作業。

大連市副市長戴玉林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下一步清污布局不變、力量不減。從今天起,清污工作重點由海上轉入岸線、岸壁,同時配備一批機動力量,繼續加強海上監測,並將範圍適當擴大,保證隨時有事,隨時處理,鞏固海上清污成果。

不過,對於大連官方宣稱海面油污已基本清除的說法,大陸網民表達「難以置信」。有人揶揄說,「太強大了,墨西哥灣的漏油也應該請咱們去清理,順道還能賺幾個。」也有網民說,「吹牛!再有一個月也清不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