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過剩產能比刺激需求更重要
不管是宏觀數據,還是微觀產業,幾乎都在顯示產能過剩加劇。新近公布的6月份製造業PMI出現了連續三個月的下跌,12個分指數中11個在下跌,唯有庫存上升。庫存水平的升高表明,需求正在萎縮,產能過剩惡化。以鋼鐵為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5月末,全國26個主要鋼材市場五種鋼材社會庫存量合計為1578萬噸,而2008年6月底,這一庫存僅為286.9萬噸。從4月份開始,國內汽車銷量連續三月環比下滑,庫存從2月份的41天逐步增長到6月份的55天。煤炭產能過剩矛盾也逐步凸顯。
中國產能建立在全球繁榮基礎之上,是次貸危機之前國內外需求泡沫的產物。在次貸危機發生前,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刺激了美國信用消費,在時間上透支了未來;危機過後,債務壓力與儲蓄要求表明,未來多年西方人難以恢復此前的消費能力;而全球化加深則讓新興國家無法「脫鉤」。
危機刺破了需求泡沫,更為嚴重的是金融風暴過後,歐洲又陷入了債務危機,未來面臨持續削減政府開支與加稅的壓力,這將重創全球需求。而且美國的債務水平也達到了風險的邊界,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家已經沒有多少能力繼續舉債運行,削減開支將成為主流,加強了全球通縮風險,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國製造業,不僅因此遭受打擊,還要承受國內不斷上漲的成本與匯率壓力。
而國內需求主要來自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政府的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商業地產的開發等,他們依靠廉價信貸支撐。但應對危機採取的刺激性政策,使得地方債務風險水平上升、資產泡沫加大以及信貸天量增長,這增加了金融風險,並意外刺激了那些過剩產業的樂觀情緒,例如鐵礦石價格飆漲刺激了鋼鐵業生產、地產商高價瘋搶地皮等。因此,當政府部門叫停了地方融資平臺並調控地產業後,投資回落與外需萎縮一起促成了經濟增長的放緩。
有關中國經濟的命運面臨兩難選擇:要麼承認產能存在泡沫並接受市場淘汰;要麼繼續依賴財政和信貸刺激需求,維持產能運轉。前者必定要承受增長放緩以及失業增加的代價;而後者則會讓中國金融業陷入系統性風險。我們認為,在金融業與政府赤字還沒有被拖入更大風險之前,應該停止效率越來越低的刺激性政策,這是不可持續的消耗,不僅浪費資源還有時間和機會。只要有一個穩定的基礎,就會有推進轉型的空間和時間;若是風險水平威脅到了市場基礎,轉型就會被風險挾持,停滯或者倒退成為唯一去路。
目前的困惑是,儘管需求萎縮,但物價上漲壓力增大。這是中國捲入全球性週期的同時,內部還運行著要素調整週期的產物,前者正在下行,後者恰好相反。中國偏低的要素價格在過去數年持續上漲,這增加了人們生活與農業種植成本,因此,目前價格壓力主要來自非製造業部門,如農業與服務業。這是因為人工薪酬與農產品是要素重估最後補漲的部分,而且他們所造成的成本增加以及通過CPI對利率施加的壓力,恰好與需求週期性萎縮重疊。
我們認為,不應憂慮物價,價格調整是經濟轉型最重要部分,也是矯正要素扭曲產生的必要高燒,其構成的成本壓力也是消滅產能泡沫的市場力量,而人工薪酬的提高且政府提供更多社會保障、以及降低居民住房支付成本,也正是向消費拉動轉型的必由之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