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可怕的大學

作者:陳漠  2010-07-08 01: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恢復高考33年來,中國共選拔了5438萬名大學生。

千軍萬馬過的不再是獨木橋,大學也不再是從前的大學。

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大學經歷了市場化(如取消畢業分配和實行收費制)、國際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大規模合併)、產業化(如瘋狂擴招和建大學城)三大高潮。

它變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業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務,卻由家長們高額支出;是產業經營,卻揹負了2500億元債務;出售產品,卻沒有售後服務;是投資,卻不保證你的回報。

大學的理念越來越混亂,而其行政管理、評估體系、課程、老師和學生,都出了問題。大學的定位和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從教授到學生的造假舞弊令學術成為笑話。大學的腐敗、兩性和安全亂象總在社會新聞版出現。中國的大學不再精心培養能獨立思考的「人」,而熱衷於培養「就業員」。

大學從殘酷社會中的象牙塔,墮落成了生產不合格產品的壞公司,這是可怕的事!少數好教師和好學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虛擲,夢想沒來得及描繪就已挫敗,這是可怕的事!大學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們聽話和考試,這是可怕的事!大學生相信關係和潛規則,甚於相信知識和能力,這是可怕的事!

2010年,中國957萬名考生參加了高考,其中657萬人有機會成為大學新生。

中國的大學,將如何面對他們?

它不比收費公路好多少大學是間壞公司

大學這間公司最「妙」的地方是,它既是公共服務,又是產業經營;它既面向社會,又針對個人。它出售產品,卻沒有售後服務;它是投資,卻並不保證你的回報。

「我們不需要教育,我們不需要思想控制,教室裡不要有黑暗的挖苦。老師,放過那些孩子……」平克·弗洛伊德在音樂專輯《迷牆》中這樣憤怒地唱道,那是1979年。

放到如今我們的教育體制中,這些激進的話語已經不太合適了。高中以前,或許還有學生苦悶地處於牆內;而一進入大學,整個環境早就已經完全商業化,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一個商業目標運轉起來──如何把學生作為商品出售出去。

我們的大學更像一間公司,無論好壞。

這間公司是怎麼做市場的

一個高三學生如果有幸連續看過這十多年的高考志願填報手冊,一定會暈掉。十多年來風水輪流轉,各種熱門專業層出不窮,如果大學是公司,那它們就是深圳華強北那些山寨手機廠商,iPhone流行時就做HiPhone,什麼流行就一窩蜂仿它、山寨它、做濫它。

早些年流行經濟類專業,各個大學學院紛紛開設國際貿易、貨幣銀行學、金融學、應用經濟學等等;後來又流行法學,人人都想著進公檢法,過「律考」;接下來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共關係學、廣告學、市場與營銷等市場管理專業;沒幾年風頭又轉到了IT行業,於是計算機類學科汗牛充棟;然後是影視、藝術、表演、播音與主持類專業擠破了頭,連工科院校都敢設影視學院;最後是物流管理、電子商務、藝術品投資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物業管理、動漫設計等面向新時代的專業熱得燙手。

看看十多年來的大學熱門專業,幾乎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走向。經濟數字雖然高亢,可經濟學的學生大多不過在當會計和營業員。「律考」通過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務員考試,而公檢法早就人滿為患,沒有後臺你想都別想。學商科的去賣保健品、搞傳銷,學計算機的在網吧裡當管理員。學表演的如今連潛規則都不一定撈得上了,轉年又有一茬水靈的新人。播音主持、影視編導想去電視臺?你等著去當欄目聘的編外民工吧。物流管理去快遞公司,電子商務在淘寶賣外貿貨,動漫設計的要麼在熬命,要麼在畫山寨動畫。唯有房地產紅旗不倒,如果你運氣好早點去賣樓,你就算贏了。

十多年的大學專業熱潮,每一次大學裡的專業熱潮之後都預示社會上這個行業的爛掉。你必須相信這一點,當下最熱的專業,等你畢業的時候一定會爛掉,中國的大學有這個能力。因為它們是山寨公司,它們看重的是「快速反應能力」,誰能短平快地抓住熱點,大量吃進原料囤積,迅速做出仿版,就算戰略上的成功。

這間公司是怎麼做運營的

你總算入學了,來到學校之後你才發現,你所在的校區居然離照片上那個著名的學校大門有幾十公里遠。這還算好的,要是你在掛著一個城市名前綴的校區裡,你會發現它在地圖上和本校相距上千公里,要用谷歌地圖才能覽其全貌。

現在的大學流行開分公司,所有大學都到一個地方去開子公司,於是稱作大學城。整合資源、輻射效應、集約模式、融資管理、引領發展、促進轉型,這些在大學城建設中經常出現的詞彙,就如同商業教科書。大學既然是一間公司,大學城自然應該是一盤生意,這盤生意的體量大得驚人,佔地動輒幾十平方公里,建築面積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平方米,投資金額是天量,流水賬目自然也是天量。

有知名大學的生意好做,沒有知名大學的城市也有新招,便由政府出面撮合當地二三流學校與外地知名大學聯辦分校。對於當地來說,可算得上是招商引資,對於外地大學則算是拓展業務。負責一點的,隔三差五有本校教師飛行執教,算是連鎖經營;不好的則是自生自滅,留個招牌而已,只能算是授權加盟。

有分自然有合。大學公司的生意還有一種是兼併。院校合併算是我國教育界的一項盛事,學院合併升格為大學,專業性大學合併升格為綜合大學,理工大學有人文學院,科技大學有影視學院,更不用說如今幾乎每所大學都有醫學院。合併風潮據說目的是為了集中師資力量、加強學科水平,為合出幾所世界級大學而努力。最高目標自然是全國合為一所大學,如此一來,世界大學排名榜必然會有一所仰之彌高的中國大學,再不濟,學生人數也是世界前列。

兼併重組到最後,難道就是公司運營手法的盡頭了?不,大學們不久後一定會發現資產剝離、拆分上市其實是資本運營的更好辦法,這樣合併的大學又可以拆開來各自掛牌,再來一次資產評估、征地搬遷、結構調整、資源重組、院系學科調整。

這間公司的收入與支出

既令人驚訝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學這間公司運用了如此多的手法,最後它的資產負債表卻如此不堪入目。

大學負上巨債已經不是新聞,燕山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吉林大學等學校都欠下了幾億、十幾億乃至幾十億的債務,曾有媒體報導的數據說,我國高校負債實際的數字可能在4000億到5000億元之間。

這真是任何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噩夢。但好在大學這間公司,有著不同凡響的翻身策略:「擴招負債,賣地償還」。以平價徵得的教育用地,再以數十倍的價格拍賣出去,償還債務不成問題。別的公司負債搞到破產,大學這間公司負債還會微賺。

也有大學校長提出,因為「大學不印鈔票,也不賣產品,大學的主要產品是人才,但是大學人才送出去是不收費的……培養的人才是無償供應給社會的」,所以大學的債務應該全社會承擔。有總經理如此,董事局主席當笑而不語。

大學固然不印鈔票,可學生們的鈔票卻是源源不斷地流進來,教育體制改革中的諸多口號中,高等教育產業化是執行得最有力的,這直接就意味著學費連年上漲,擴招年年實行。大學這間公司的生產方式本來就特殊,先收錢,後辦事,贏得口碑繼而趨之若鶩。如果,學生進大學要交學費,畢業後有公司買走還要花錢,如同機場高速公路一樣,進出都收費,那真算是一大經營創新,世界企業史的一朵奇葩了。

大學這間公司美妙的地方是,它的收入既來自政府撥款,又來自學費等自創營收,它的產出既算是公共服務,又算是商品。這樣哭窮、賴債時兩頭都有道理,排列組合一下有不少選擇可用。所以我們看到,既有校長呼籲增加撥款,又有校長抱怨學費太低,硬體不夠時怨錢少,就業率低時怪社會,負債時它說自己公共服務,收錢時它又成了產業經營。

當然,最美妙的還在於,它永遠不用對資產負債表負責,永遠不用對股東負責,永遠不用對產品質量負責,永遠不用對客戶負責。作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以納稅人的身份已經為這間公共服務公司繳過稅,再為子女入學向這間經營性公司交一次費,然後畢業就業再由自己解決,最後它負債還要所有人一起承擔。

即使這樣,我們也永遠看不到它的賬單。

大學的企業文化

沒有哪間公司的新聞比大學這間公司更像娛樂新聞了。

這裡有學術抄襲,從博導到校長,學術抄襲新聞的頻發程度比起音樂圈歌曲抄襲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裡有男女關係的潛規則,從藝術院校到外語院校,年齡跨度、爆料程度比起影視圈來也不遑多讓。這裡有罵戰,有炒作,有勒索,有殺人,有指桑罵槐,有暗箱操作,這裡不僅有情色故事,居然還有推理小說。

這就是為什麼大學新聞總是能上網站新聞頭條──猛料迭出,隨便拎個元素出來就是上好的標題。

歷數一下近年的大學,從招生、教學、考研、學術、收費、征地、貸款、就業乃至師生關係、校園生活、社會活動,無不是醜聞連連。一間公司做到整條生產線從頭到尾全都有新聞亮點,不能不說是企業文化培育的經典案例。

一名學生,自入學到畢業,從原材料到成品,從產品繼而變為員工,經歷過這間公司完整的生產線。你以學費為投資,試圖換取一個未來,終於──

恭喜你,你畢業了。

来源:□ 《新週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