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 中國古代的足球運動

蹴鞠(讀音「促菊」)是中國古代的足球運動,蹴的意思是「踢」,鞠的意 思是「球」,二字合起來「蹴鞠」就是用腳踢球,亦稱「蹋鞠」。

相傳黃帝為了訓練士兵而發明「蹴鞠」,也有學者認為它起源於戰國時代的齊國(今山東臨淄 ),原本作為軍事訓練之用。在漢朝時,因為漢高祖劉邦的推行,蹴鞠發展成為「兩門、兩隊」的比賽,並設有 專門的「鞠域」(球場)。《漢書.藝文志》有《蹴鞠二十五篇》的記載,可惜已失傳。到了隋唐時期,「球場」的四周已設有樓閣觀賽。唐代甚至還有女子足球、馬上踢球的運動。到了宋代,個人球藝的表演逐漸取 代激烈的對抗賽。譬如《宋太宗蹴鞠圖》圖中所繪的,太宗與群臣圍成一圈,展現不用手觸球也能使球不落地 的技巧。元朝後,蹴鞠也開始流行於蒙古貴族之間。明代時,因為許多貴族與官吏沈迷於蹴鞠而荒廢政務,蹴 鞠遭到全面禁止。清朝則發展為冰上踢球。

足球在古代稱為「鞠」,外表為皮革製造,內部為實心,用羽毛填塞,所以寫成「球」。不 論是用革字部首的「鞠」,或毛字部首的「球」,都比後來用玉字部首的「球」,更能傳達原始足球的形義。 在《水滸傳》中太尉高俅,用的是人字部首的「俅」,其本意為「恭順的樣子」,其實和「球」字是沒有關聯 的,小說中說他憑著一腳好球藝而發跡 只能藉以窺知「蹴鞠」的風靡程度了。

《仕女圖卷》局部(明,杜堇)

《長春百子圖》局部(北宋,蘇漢臣)

本文留言

作者伍顏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